
江西省 廬山 香爐峰 的省稱。 唐 白居易 《題别遺愛草堂兼呈李十使君》詩:“曾住 爐峯 下,書堂對藥臺。” 宋 梅堯臣 《送餘駕部江州》詩:“内史 九江 行,潦收波已清。何時鷁舟上,遠見 爐峯 迎。” 明 王守仁 《書扇贈從吾》詩:“莫遣扁舟成久别, 爐峯 秋月望君來。”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杜甫的宗教信仰》:“ 爐峰 ,即 廬山 香爐峰 。”
鑪峯:爐峰 。 江西省 廬山 香爐峰 的省稱。 隋炀帝 《與峰頂寺僧書》:“ 鑪峯 香氣,煙霞共遠。” 唐 杜甫 《秋日夔府詠懷》:“ 鑪峯 生轉盻, 橘井 尚高褰。” 唐 李賀 《勉愛行送小季之廬山》詩之一:“小雁過 鑪峯 ,影落 楚 水下。”
“爐峰”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成語含義
形容山峰高聳入雲,如同爐火燃燒般壯觀的景象,也比喻氣勢雄偉的場面。例如:“這座雪山終年積雪,雲霧缭繞,堪稱爐峰之景。”
這一用法通過“爐”(火爐)與“峰”(山峰)的意象組合,強調山勢的巍峨與視覺沖擊力。
地理專指
特指江西省廬山的香爐峰。古代文獻中常簡稱為“爐峰”,如唐代白居易在《題别遺愛草堂兼呈李十使君》中寫道:“曾住爐峯下,書堂對藥臺。”
宋代梅堯臣、明代王守仁等文人也曾以“爐峰”代指廬山香爐峰,凸顯其在詩詞中的文化意象。
補充說明
廬山香爐峰因形似香爐且常有雲霧缭繞,如爐煙升騰而得名,成為文人墨客詠歎的經典意象。兩種含義均與自然景觀的壯麗相關,但後者更側重具體地點的指代。
《爐峰》一詞來自于漢語詩經中的《車攻》篇,意為爐子上的煙霧在山峰上升起。它可以用來形容爐中的火焰熊熊燃燒,冒出層層煙霧的景象。
《爐峰》的拆分部首是火(huǒ)和山(shān),總計5個筆畫。
繁體字《爐峰》是「爐峰」。
在古代,漢字《爐峰》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1. 爐峰上升起的煙霧,給人一種甯靜祥和的感覺。
2. 神秘的爐峰仿佛在訴說着千年的故事。
1. 爐台(lú tái):放置爐子的台子。
2. 峰頂(fēng dǐng):山峰的頂部。
3. 爐火(lú huǒ):爐子中燃燒的火焰。
1. 爐煙(lú yān):指爐子中冒出的煙霧。
2. 炊煙(chuī yān):指竈膛中冒出的煙霧。
平地(píng dì):與山峰對立的平坦地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