蹑迹的意思、蹑迹的詳細解釋
蹑迹的解釋
亦作“ 躡蹟 ”。亦作“ 躡跡 ”。追蹤;跟蹤。 南朝 宋 謝靈運 《撰征賦》:“緩轡待機,追奔躡迹。”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促織》:“躡蹟披求,見有蟲伏棘根;遽撲之,入石穴中。” 梁啟超 《羅蘭夫人傳》:“忽復有兩警吏躡跡而來,出示一公文,則再逮捕之命令也。”
見“ 躡迹 ”。
詞語分解
- 蹑的解釋 蹑 (躡) è 踩,踏:“張良、陳平蹑漢王足”。蹑足。 追蹤,跟隨,輕步行走的樣子:追蹑。蹑蹤。蹑手蹑腳。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迹的解釋 迹 ì 腳印:蹤迹。足迹。血迹。筆迹。 物體遺留下的印痕:印迹。 前人遺留下的事物:古迹。實迹。 追尋蹤迹:“漢求将軍急,迹且至臣家”。 據實迹考知:“迹漢功臣,亦皆割符世爵”。 筆畫數:; 部首:
網絡擴展解釋
“蹑迹”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niè jì,其核心含義是“追蹤、跟蹤”,強調動作的輕巧與隱蔽性。以下從不同角度展開解釋:
一、基本含義與構成
- 字義分解:“蹑”意為輕步行走,“迹”指足迹或痕迹,合起來表示“沿着他人的足迹小心跟隨”。
- 引申義:不僅指物理層面的追蹤,也可形容暗中觀察或秘密行動,如偵探破案、謹慎行事等場景。
二、文獻用例
- 古代文學
南朝謝靈運在《撰征賦》中用“追奔蹑迹”描述行軍時的隱蔽追擊;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中“躡蹟披求”描寫了主人公輕步跟蹤蟋蟀的細節。
- 近現代應用
梁啟超《羅蘭夫人傳》以“躡跡而來”刻畫警吏暗中追蹤的情景,體現詞義的延續性。
三、使用場景與特點
- 動作特性:強調輕巧、隱蔽,如“蹑手蹑腳”般避免被發現。
- 適用對象:既可用于具體追蹤(如追捕、尋找物品),也可用于抽象層面的觀察或模仿(如暗中調查、效仿他人行為)。
四、近義詞與關聯詞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蹑迹”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生動刻畫隱秘行動的特點。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古典文學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蹑迹的意思
蹑迹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跟隨或緊隨别人的腳步行走,也可以用于形容跟隨他人的言行或行動。
部首和筆畫
蹑迹的部首是⾾,由十四個筆畫組成。
來源
蹑迹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漢語文獻中,可以追溯到《漢書·匈奴傳》。在這篇文章中,蹑迹被用來描述匈奴的行動方式。
繁體
蹑迹的繁體字為躡蹠。
古時候漢字寫法
蹑迹在古時候的寫法稍有不同,蹑字的下面多了一個“⾾”部首,而迹字則是由兩個“⻌”部首組成。
例句
1. 我跟在他身後,踮起腳尖輕輕地蹑迹而行。
2. 他的行為言行都是大家學習的榜樣,我們應該緊隨其蹑迹。
組詞
蹑影、蹑足、蹑手蹑腳、蹑空、蹑地
近義詞
落腳、隨行
反義詞
背道而馳、違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