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靈武之役的意思、靈武之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靈武之役的解釋

東漢 段熲 曾大破 東羌 于 靈武谷 。見《後漢書·段熲傳》。後以“靈武之役”借指戰勝異族的關鍵戰役。 明 黃宗羲 《黃複仲墓表》:“中原橫潰, 何君 謂寇深矣, 江 南豫儲一勁旅以待 靈武 之役,天下事尚可為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靈武之役在漢語詞典中通常指中國唐代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軍事事件,其核心并非字面意義上的“戰役”,而是指唐肅宗李亨在靈武(今甯夏靈武市)即皇帝位并重組中央政權的事件。以下是詳細解釋:

  1. 事件本質

    指唐玄宗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安史叛軍攻陷潼關、逼近長安之際,時為太子的李亨在部分官員(如杜鴻漸、裴冕等)擁戴下,于七月十二日在靈武城(朔方軍治所)登基稱帝(即唐肅宗),遙尊遠在蜀地的唐玄宗為太上皇。此舉标志着唐朝平叛中樞的轉移和權力核心的重建。

  2. 曆史背景與過程

    發生于“安史之亂”(755-763年)初期。長安失守後,李亨北上至朔方節度使駐地靈武。在朔方軍将領及隨行大臣支持下,他迅速完成即位儀式,組建新的中央政府,任命郭子儀、李光弼等為将帥,號召天下兵馬勤王平叛。此舉穩定了危局,為後續反攻奠定了基礎。

  3. 曆史意義

    此事件是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關鍵轉折點:

    • 政治象征:肅宗在靈武即位,重塑了唐王朝的合法統治中心,凝聚了人心和抵抗力量。
    • 軍事指揮:靈武成為指揮全國平叛戰争的樞紐,整合了西北、河西等地的軍事資源。
    • 戰略轉折:标志着唐朝從被動防禦轉向主動組織反攻的開始,最終成功收複兩京(長安、洛陽)。
  4. 名稱辨析

    嚴格來說,“靈武之役”并非指代一場具體的戰鬥(“役”在此處更傾向于指“重大事件”或“行動”)。它主要指代肅宗在靈武即位并建立新朝廷這一政治軍事行動本身。後世史家多稱其為“肅宗靈武即位”或“靈武登基”。

主要參考來源:

結論: “靈武之役”實質是唐肅宗在安史之亂危局中于靈武即位、重建中央政權并領導平叛的重大曆史事件,是唐朝中興的重要起點。其名稱中的“役”字在此語境下更強調其作為關鍵政治軍事行動的曆史地位,而非狹義的戰鬥。

網絡擴展解釋

“靈武之役”是源自東漢時期的曆史典故,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基本釋義

指東漢将領段颎(段熲)在靈武谷大破東羌的關鍵戰役,後成為“戰勝異族關鍵戰役”的代稱。


詳細解析

  1. 曆史背景
    東漢時期,羌族多次侵擾邊疆。段颎(字紀明)作為軍事将領,于靈武谷(今甯夏靈武一帶)大敗東羌,此戰成為平定羌亂的重要轉折點(《後漢書·段颎傳》記載)。

  2. 詞義引申
    後世以“靈武之役”比喻決定性的抗敵戰役,尤其用于強調對異族入侵的勝利。例如明末黃宗羲在《黃複仲墓表》中,借該詞呼籲儲備兵力以應對危機。

  3. 争議與補充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靈敏而勇猛的戰鬥”,可能源于對段颎戰術靈活與作戰勇猛特點的引申。但主流觀點仍以曆史事件為核心含義。


使用場景

建議結合權威史料(如《後漢書》)進一步考證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愛親安福阿鄉拔份白翳草褐超級大國超然邁倫丞局導先丁役哆噅迩文番氓噶廈弓影浮杯恒産恒士隍阱會逢其適鹄侍虎頭燕額件别牋麻衿裾計窮勢蹙狙刺儈驵癞肉頑皮掠賣立子馬杓子秘忌幂籬蜜香樹耐冬暖燙燙歐杖派賴迫勒秦川泉币泉紳曲聖攘袖髯髯儒修三岑山谷臣少許疏茹逃歸頽光土流子溫度計武城雞下九流箱牛小祀郗鑒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