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病;宿疾。 宋 王安石 《賀生皇子表》:“臣嘗污近司,備叨殊奬,以宿痾而自困,欲旅進以無階。” 宋 陸遊 《北窗》詩:“宿痾走二豎,美睡造三昧。”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引 陸文裕 《藏書目序》:“ 正德 戊辰夏六月,寓 安福裡 ,宿痾新起。”
“宿痾”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宿痾”指長期積存的疾病或難以根除的惡習。其中,“宿”表示“積存已久”,“痾”即“疾病”,組合後既可指身體上的舊疾,也可比喻頑固的不良習慣或社會問題。
“宿痾”與“宿疾”含義相近,但前者更強調“難以治愈”的頑固性,後者側重“長期患病”的狀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中引用的宋代詩詞及曆史記載。
《宿痾》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指的是長久的疾病或隱患。具體來說,宿痾代表了一種持續存在并且長期困擾的身體或心理上的不適或痛苦。
宿痾的拆分部首是宀和疒。宀是“宀字旁”,表示與住房或居住有關的概念;疒是“病字旁”,表示與疾病或病症有關的概念。宿痾的總筆畫數為13。
《宿痾》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哀公二年》:“或白或黑,病宿痾。”它的繁體字形為「宿痾」,與簡體字形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宿痾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古時候的宿痾字寫作「宀困疒」或「宀困痳」。
1. 他由于工作壓力過大,身心疲憊,宿痾難愈。
2. 這位畫家一直以來都有創作困難,宿痾已經影響了他的藝術成就。
3. 她的宿痾始終未能治愈,使得她的生活質量大大降低。
組詞:宿怨、宿疾、病症、長久病
近義詞:頑疾、頑痾、隱疾、積病
反義詞:病愈、康複、痊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