雠正的意思、雠正的詳細解釋
雠正的解釋
亦作“讐正”。1.校正。《新唐書·儒學傳序》:“帝又讎正五經繆缺,頒天下示學者,與諸儒稡章句為義疏,俾久其傳。” 清 章學誠 《校雠通義·校雠條理》:“夫博求諸本乃得讐正一書,則副本固将廣儲以待質也。” 梁啟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七章第三節:“ 乾 嘉 以還,學者多讎正 先秦 古籍,漸可得讀。”
(2). 唐 代官名。掌校勘書籍。 宋 洪邁 《容齋五筆·詳正學士》:“ 唐太宗 時,命秘書監 魏徵 寫四部羣書,将藏内府,置讎正二十員。後又詔 虞世南 、 顔師古 踵領之,功不就。 顯慶 中罷讎正官,使散官隨番刊正。”
詞語分解
- 雠的解釋 雠 (讎) ó 校對文字:校雠。雠校。雠定(校對并加以考證)。 同“仇”。 同等:“史高與金安上……皆雠有功”。 售,給價。 應對:雠問(辯駁問難)。 古同“酬”,酬酢。 筆畫數:; 部首:隹; 筆
- 正的解釋 正 è 不偏斜,與“歪”相對:正午。正中(峮 )。正襟危坐。 合于法則的:正當(刵 )。正派。正楷。正規。正大光明。正言厲色。撥亂反正。 合于道理的:正道。正确。正義。正氣。 恰好:正好。正中(恘 )
專業解析
雠正(chóu zhè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專業性的詞彙,主要用于古籍校勘領域,其核心含義為通過比對、考訂以校正文字。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 雠(chóu)
本義指應答、對答,引申為核對、比對。《說文解字》釋為“猶應也”,強調對照驗證的過程。
- 正(zhèng)
意為修正、訂正,旨在糾錯歸正。
二字組合後,“雠正”即通過反複比對不同版本或文獻,校正文本中的訛誤。
二、專業釋義
在古籍整理與校勘學中,“雠正”指系統性的校訂工作,包括:
三、應用場景
“雠正”屬書面用語,常見于:
- 古籍整理:如校勘《四庫全書》《二十四史》;
- 學術研究:文獻學、曆史學中的文本考據;
- 經典傳承:曆代官府組織學者校雠典籍(如漢代劉向校書)。
四、同義詞辨析
- 校雠:與“雠正”義近,但更側重比對過程(如“一人持本,一人讀析”);
- 訂正:泛指修改錯誤,不限于文本校勘;
- 校正:強調糾錯結果,應用範圍更廣。
參考文獻
釋義綜合自以下權威辭書: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本)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的線上詞典鍊接,來源僅标注紙質權威辭書名稱。)
網絡擴展解釋
“雠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分析如下:
1.基本釋義
- 校正:指對文字、典籍等進行校勘和修正。例如《新唐書》提到“讎正五經繆缺”,清代章學誠的《校雠通義》也提到“博求諸本乃得讐正一書”。
- 唐代官名:專指負責校勘書籍的官職。據《容齋五筆》記載,唐太宗時期曾設“讎正二十員”,由魏徵、虞世南等學者擔任,後顯慶年間被罷免,改為散官負責。
2.曆史背景與應用
- 唐代文獻管理:雠正官的職責是确保皇家藏書和經典文獻的準确性,屬于秘書監下屬職位。
- 學術研究:清代乾嘉學派學者常用“雠正”指代古籍校勘,梁啟超提到這一方法對整理先秦文獻的貢獻。
3.讀音與結構
- 拼音:chóu zhèng。
- 字形結構:“雠”為左中右結構,“正”為獨體字。
4.補充說明
- “雠正”的異體寫法為“讐正”,兩者含義相同。
- 現代使用中,該詞多用于古籍研究或文史領域,日常口語較少見。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案例或文獻引用,可參考《新唐書》《校雠通義》等原典。
别人正在浏覽...
暴灼比日補償財馬篡權得言彫騷短封法膳豐懿鋼镚兒槁榇孤露滾岩古諺海暴寒裝嗥啕合格鶴幾橫過戶版昏朦昏疲火烔見贈棘荊扃絹酒胾阃外鹍弦棱聳靈夕忙急面子情兒摹肖坡壟竊鈎勸阻羣婚攘撓若是傷憤上面深讐大恨升則涉想攝影學樹節太尉足鐵鷹團圓餅吞舟是漏王喬履完美境界緯略香龜翔驎小藝細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