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國家的憂患、危難。《左傳·襄公四年》:“忘其國恤,而思其麀牲。” 清 錢謙益 《畢封君八十壽序》:“ 太公 顧語府丞,停盃嘆息,必不以家樂而遺國恤。”
(2).指帝後之喪。 宋 嶽飛 《乞朝辭劄子》:“適值國恤,隨班入臨。”《元史·仁宗紀一》:“朕以國恤方新,誠有未忍。”《清史稿·禮志十一》:“國恤期内薙髮,所司以聞,下部逮治。”
“國恤”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根據曆史文獻和語境有所不同,需從以下兩個方面綜合理解:
國家的憂患與危難(主要見于古代典籍)
帝後之喪(特定曆史時期用法)
建議參考《左傳》《元史》等古籍原文(來源)進一步探究具體語境下的差異。
《國恤》是一種表示對國家逝去的節操或忠誠之情的詞語。它表達了對國家的哀悼和思念,對社會風氣的憂慮和擔心。
《國恤》一詞的拆分部首為“王”和“心”,部首分别是“示”和“心”,總筆畫數為14。
《國恤》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它最早出現在《梁書·史臣傳中》記載的梁武帝朱蘊對梁景明帝朱雲恭的評價中。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一詞語逐漸被用來表達對國家的哀悼和憂慮之情。
《國恤》的繁體寫法為「國恤」。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國恤》的古代寫法為「國恤」或「國憂」。
1. 他寫下了一篇《國恤》詩,表達了對逝去的國家榮耀的痛惜之情。
2. 這首《國恤》詩表達了人們對社會道德敗壞的擔憂和憂慮。
國殇、國悼、國際、義勇軍、國慶、恤國者、國破家亡
國恥、國殇、國喪
國榮、國尊、國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