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丑惡的妖孽。《荀子·大略》:“交譎之人,妒昧之臣,國之薉孽也。” 楊倞 注:“薉,與穢同;孽,祆孽。言終為國之災害也。”
“薉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該詞最早見于《荀子·大略》:
“交谲之人,妒昧之臣,國之薉孽也。”
楊倞注:“薉,與穢同;孽,祆孽。言終為國之災害也。”
意為:善于欺詐、心懷嫉妒的臣子,是國家的禍害。
主要用于批判古代政治中的奸邪勢力,如:
《薉孽》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所做的壞事或惡行。該詞的拆分部首是“衣”和“乂”,而拆分筆畫是15畫。
《薉孽》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是由漢字“薉”和“孽”組成的。繁體字中,“薉”為襄(xiāng)的繁體字,而“孽”則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中,襄字是由上下兩個部分組成的。上方是“衤”,下方是“乂”。而孽字則沒有發生明顯變化。
1. 他背叛了自己的朋友,這種薉孽是不能原諒的。
2. 這個政府為了追求私利,給國家帶來了薉孽。
3. 他一生都在做一些薉孽的事情,最終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組詞:
1. 薉愆(指犯罪行為)
2. 薉兇(指行兇)
3. 薉徑(指行為)
近義詞:
1. 罪惡(指壞事、惡行)
2. 罪孽(指罪行、錯事)
3. 惡行(指惡劣的行為)
反義詞:
1. 善行(指好的、正直的行為)
2. 善良(指人的品德高尚)
3. 正直(指行為遵循道德規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