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風問俗的意思、采風問俗的詳細解釋
采風問俗的解釋
采集歌謠,訪問風俗。 清 俞蛟 《夢廠雜著·潮嘉風月》:“采風問俗,紀載宜詳;品翠題紅,篇章争麗。” 柳亞子 《<盛湖竹枝詞>題辭》詩之十二:“采風問俗周詳甚,應有輶軒異代求。”
詞語分解
- 采風的解釋 對民情風俗的采集;特指對地方民歌民謠的搜集詳細解釋搜集民間歌謠。 隋 王通 《中說·問易》:“諸侯不貢詩,天子不採風,樂官不達雅,國史不明變,嗚呼,斯則久矣,《詩》可以不續乎!”謂搜集民間歌謠。
- 問俗的解釋 訪問風俗。《禮記·曲禮上》:“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鄭玄 注:“俗,謂常所行與所惡也。” 宋 葉適 《除秘閣修撰謝表》:“及此扶行而問俗,幾成屍素以具官。” 清 黃景仁 《荻港舟
網絡擴展解釋
“采風問俗”是一個漢語成語,指通過采集民間歌謠、探訪風俗習慣來了解社會民情。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該詞由“采風”和“問俗”兩部分組成:
- 采風:原指古代官方派人到各地采集民間歌謠(如《詩經》中的“國風”),後泛指收集民間文化資料。
- 問俗:主動探訪、記錄不同地區的風俗習慣。
二、詳細解釋
- 文化考察:強調通過實地調查了解民衆生活和文化傳統,常用于描述文人、官員或學者深入民間調研的行為。
- 曆史淵源:源自清代俞蛟《夢廠雜著·潮嘉風月》:“采風問俗,紀載宜詳;品翠題紅,篇章争麗。”
- 現代應用:可指學術研究、文藝創作前的田野調查,或政府了解民情的舉措,如“省長下鄉采風問俗”。
三、用法與示例
- 語法功能:作謂語、賓語或主語(例:“他常年采風問俗,積累了豐富素材”)。
- 經典例句:柳亞子詩雲:“采風問俗周詳甚,應有輶軒異代求。”
四、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訪貧問苦、體察民情
- 反義詞:閉門造車、不聞不問
該成語體現了對民間文化的重視,兼具文學性與社會性,適用于文化、學術及社會治理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二
"采風問俗"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出外考察,探詢民情風俗。它可以拆分為“采風”和“問俗”兩個部分,其中“采風”指采集資料,了解情況;“問俗”則是詢問民風民俗。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人墨客,他們在寫作中常常需要出外尋找靈感和素材,因此通過“采風問俗”來形容他們的行為。
關于繁體字和古時候漢字寫法,成語“采風問俗”中的字在繁體中寫作「採風問俗」,而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具體變化可能較多,需要具體研究。古時候的例句可能沒有現代的樣式,需要進一步的考察。
組詞方面,常見的相關詞語有"探索"、"調查"、"了解"等。這些詞語都與“采風問俗”有類似的意思。
近義詞方面,與“采風問俗”意思類似的成語有“考察民情”、"察言觀色"等,它們也都形容了解和探求社會情況。
反義詞方面,與“采風問俗”相對的是“閉門造車”,它的意思是不出門就靠自己腦海裡的想象或經驗,缺乏真實的調查和考察。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滿足你的要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