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依制遷神主而藏于祖廟。《禮記·祭法》“去祧為壇” 唐 孔穎達 疏:“若是昭行,寄藏 武王 祧;若是穆行,即寄藏 文王 祧。不得四時而祭之。”
(2).猶貯藏。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來書雲:元神、元氣、元精必各有寄藏發生之處,又有真陰之精、真陽之氣雲雲。”
“寄藏”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遷神主于祖廟
指古代祭祀制度中,将逝者的神主牌位依禮制遷移并存放于祖廟。這一含義源自《禮記·祭法》的注釋,唐代孔穎達提到“若是昭行,寄藏武王祧;若是穆行,即寄藏文王祧”,體現了宗法制度中“昭穆”排列的規則。
貯藏、寄存
廣義上表示物品或抽象事物的儲存。例如明代王守仁在《傳習錄》中讨論“元神、元氣、元精”時,提到“寄藏發生之處”,此處“寄藏”指精氣的蘊藏狀态。
寄藏是一個常用于描述物品儲存或寄存的詞語。它可以指代将物品寄放在某個地方,以保管或保存。寄藏也可以用于形容将個人的感情或思緒放在内心深處而不表露出來。
寄藏這個詞的部首是宀和壬。它的拼音是jì cáng。它的總筆畫數是14。
寄藏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是以“送、寄、存”等詞語為基礎演變而來的。繁體字為寄藏。
在古代,寄藏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比如,有一種古老的寫法是将寄藏寫為“寂藏”,但這種寫法已經不再常用。
1. 我将我的行李寄藏在朋友的家裡,等待下次回來取回。
2. 他寄藏了自己的情感,不願意讓任何人看透他的内心。
1. 寄托:指把思念、感情寄托在特定對象或事物上。
2. 保存:指儲存物品以防止損壞或丢失。
3. 存放:指将物品放置在特定的位置以儲存或保存。
寄存、寄放、存放。
取出、取回、取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