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包貢的意思、包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包貢的解釋

(1).《書·禹貢》:“厥包橘柚錫貢。”謂包裹橘柚而進貢天子。後以“包貢”指進貢。 宋 黃庭堅 《送張谟河東漕使》詩:“紫參可撅宜包貢,青鐵無多莫鑄錢。” 宋 陸遊 《玉局觀拜東坡畫像》詩:“太平極 嘉祐 ,珠玉始包貢。”

(2).泛指貢品。 宋 黃庭堅 《曉放汴州》詩:“霜清漁下流,橘柚入包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包貢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主要見于古代文獻,其核心含義指諸侯或藩屬國按定制向天子進獻的貢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與性質

    包貢指臣服于中央王朝的諸侯國、地方政權或藩屬國,依照規定的時間、種類和數量,向天子(皇帝)進獻的土特産、珍寶或方物。這是一種體現政治隸屬關系和履行臣子義務的制度化行為。《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古代藩屬諸侯向天子進獻的貢物”,強調其源于分封制度下的義務性繳納。

  2. 曆史背景與制度淵源

    包貢制度源遠流長,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的“貢賦”體系。在分封制下,諸侯國需定期朝觐天子并獻上貢品,以示臣服和尊崇。《尚書·禹貢》篇詳細記載了九州各地向中央王朝貢納的物品,可視為此制度的早期體現。《左傳》等典籍中也有關于諸侯履行“包貢”義務的記載,是維系周天子與諸侯關系的重要紐帶之一。

  3. 演變與相關概念

    隨着曆史發展,包貢的具體形式和内容有所變化,但其體現中央與地方、宗主國與藩屬國之間政治經濟關系的本質未變。明清時期,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或朝貢國,也常實行類似的貢納制度。它與“九貢”(泛指各種貢納)、“賓貢”(藩屬國使臣入朝進貢)等概念密切相關,共同構成了古代中國的朝貢體系。

  4. 相關術語與延伸

    • 包茅:常與“包貢”并提,特指楚國應向周天子進貢的一種用于祭祀濾酒的菁茅草。春秋時期齊桓公伐楚的借口之一即是“爾貢包茅不入”(《左傳·僖公四年》),凸顯了包貢作為臣服象征的政治意義。
    • 任土作貢:指根據各地物産情況确定貢納物品的原則,體現了包貢制度中因地制宜的特點。

參考資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包貢”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特指進貢行為
    源自《尚書·禹貢》中的“厥包橘柚錫貢”,指将橘柚包裹後進獻給天子。後引申為進貢的統稱。例如宋代黃庭堅的詩句“紫參可撅宜包貢”,即用此意。

  2. 泛指貢品
    在曆史文獻中,“包貢”也擴展為貢品的代稱。如陸遊詩句“珠玉始包貢”,即以“包貢”指代進獻的珍寶。

二、語境與用法

三、補充說明

需注意,“包貢”屬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其核心關聯《禹貢》典故,體現了古代賦稅與禮儀制度。

别人正在浏覽...

百辟白飲奔水标刀嬖臣襞績不以一眚掩大德采掠拆忙月昌明徹田魑魅罔兩赤實春茗錯音大傩奪冠二舍販夫販婦犯壘販賣風旱負才傲物浮收幹懷镬釜見性成佛減震稽拜解婚緊逼緊鄰九合一匡九洲四海勞民傷財臉軟離署馬直沒勁能臣盤行昢昢清敞掃滌山澤生靈塗地舍卻雙交樹蓋順杆爬酸文碎劇棠華通玄真人枉桡衛冕無暇現弄小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