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蛙洞。 清 李調元 《馬跪寺長老重疏拍掌池成詩以落之》:“草深圍黽窟,花落網蛛絲。”
“黾窟”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李調元相關詩文或清代文獻。
《黾窟》是一個漢語詞彙,它形容一個非常狹小的地方,比喻非常擁擠或局限的環境。
《黾窟》的拆分部首是“黑”和“穴”,拆分後的筆畫分别是9畫和8畫。
《黾窟》一詞源于《莊子·外篇·齊物論》:“其塞也,欲窮者衆。”意思是“當擁擠的時候,窮困的人很多”。後來,人們用“黾窟”來比喻非常擁擠或局限的環境。
《黾窟》的繁體字是「黽窟」。
在古代,黾窟的漢字寫作「*蜜穴/穴蕞*」。字形中的「蜜」表示黑暗,「蕞」則表示狹小。
1. 這個小茅屋簡直像一個黾窟,幾乎沒有任何空間。
2. 在人山人海的人群中,我感到自己就像被困在了一個黾窟裡。
3. 領導人的視察使得整個公司都變成了一個黾窟,無論走到哪裡都是人群。
1. 黾窟中:指處于擁擠或局限環境中的人或事物。
2. 黾窟人:指受困于非常擁擠的環境中的人。
1. 圈套:表示被限制在某種困境或陷阱之中。
2. 陷阱:指陷入困境或受到限制的狀态。
1. 寬敞:表示空間較大,沒有受到限制。
2. 平坦:指沒有阻礙或限制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