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足道的小事。士,通“ 事 ”。《文選·潘嶽<秋興賦>》:“感冬索而春敷兮,嗟夏茂而秋落。雖末士之榮悴兮,伊人情之美惡。” 呂延濟 注:“草木榮悴,誠為末事,且猶有感,況惟人情善惡乎!”士,一本作“ 事 ”。 清 黃景仁 《城南晚步》詩:“山邱忽零落,顧影馳暉飄。所以古先哲,相勉唯濁醪。無為末士感,永貽來世嘲。”
(2).指淺薄平庸的讀書人。 清 姚鼐 《複秦小岘書》:“天下之大,要必有豪傑興焉,盡收具美,能祛末士一偏之蔽,為羣材大成之宗者。” 清 江藩 《漢學師承記·孔廣森》:“末士明經,原求青紫,但遵甲令,粗知帖括之詞,疇克庚言。”
“末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需結合文獻和權威資料綜合分析:
指不足道的小事
“士”通“事”,表示瑣碎或無關緊要之事。例如《文選·潘嶽<秋興賦>》中“雖末士之榮悴兮,伊人情之美惡”,呂延濟注:“草木榮悴,誠為末事”。清代黃景仁《城南晚步》詩亦用此義,強調“無為末士感”。
指淺薄平庸的讀書人
清代文獻如姚鼐《複秦小岘書》提到“祛末士一偏之蔽”,江藩《漢學師承記》中批評“末士明經”的功利性,均以“末士”形容學識淺薄的文人。
部分資料(如)提到“末士”為成語,比喻“最後階段起作用的人或事物”,并稱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但此解釋未見于多數權威詞典,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需謹慎使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文選》等古籍原文。
末士(mò shì)是一個漢字詞語,常常用來形容人們職業的高峰或巅峰狀态。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木”和“士”。其中,“木”是木頭的意思,“士”代表着高貴或者有地位的人。
末士的筆畫總共有9畫。其中,"木"的筆畫是4畫,"士"的筆畫是5畫。
末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和文學作品。在這些作品中,人們常常用末士來形容那些達到人生巅峰狀态的人。舉個例子,古代文學中的一部分描述了一個朝廷中的官員,他在政治事業中取得了***************,被尊稱為“末士”。
在繁體字中,末士的寫法和簡體字一緻,沒有太多的變化。
在古代,有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末士的寫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會有所變化。然而,這種變化相對較小,大緻上還是保持了上文所述的結構和筆畫數量。
以下是末士在句子中的例子:
他已經成為了一個職業生涯的末士。
組詞:草末、林末、畢末。
近義詞:巅峰、頂峰、高手。
反義詞:初時、低谷、菜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