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褒采”。嘉許采納。 南朝 齊 謝朓 《拜中軍記室辭隨王箋》:“屬天地休明,山川受納,褒采一介,抽揚小善。” 清 姚鼐 《複張君書》:“今日者,幸依聖朝之末光,有當軸之襃采,踴躍鼓忭以冀進,乃其本心。”
“襃采”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讀音為bāo cǎi(拼音),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若需更深入的曆史語料或學術解讀,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權威辭書。
《襃采》(bāo cǎi)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拾取殘花破瓦。它可以引申為挽救、拯救。這個詞的意義可以從物理的意義上理解,也可以引申為人們對于失去的事物的挽回。
《襃采》這個詞包含兩個部首:衣部(衣)和木部(木)。衣部表示和衣服或外表有關,木部表示和木材或有機物有關。
根據現行的漢字拼音擴展規範,詞語的聲母“b”屬于清擦音型聲母,韻母“ao”屬于閉合-開口型韻母,聲調是第四聲。
根據字形分析,《襃采》一詞共由19個筆畫組成,分别為:一畫的“丨”、兩畫的“亅”、“㇆”、“三”、“丄”、“丆”、三畫的“亠”、四畫的“衤”、“丿”、“戸”,五畫的“二”、“乙”、“廠”,六畫的“人”、“十”,七畫的“木”、“今”,和十畫的“口”、“八”。
《襃采》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宋代蔡東藩的《夢粱錄》中。在書中,這個詞表達了作者對于逝去的過去的懷念和希望能夠挽回的願望。
《襃采》的繁體字為「褒採」,它是以繁體字形式書寫的,主要在台灣和香港使用。
古時候,《襃采》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中華傳統文化中,許多漢字呈現出了多樣化趨勢,所以古書籍中《襃采》的寫法可能因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1. 在廢墟中他襃采了一朵殘花,用心賦予它新的生命。
2. 這家基金會緻力于襃采受虐兒童,讓他們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 拾取(shí qǔ):撿起、揀選
- 救助 (jiù zhù):拯救、搭救
- 回收(huí shōu):回收利用、收回
- 盡力(jìn lì):盡全力、千方百計
- 挽救(wǎn jiù):拯救、拯救
- 揀選(jiǎn xuǎn):挑選、選擇
- 搭救(dā jiù):救助、救援
- 丢棄(diū qì):抛棄、舍棄
- 拒絕(jù jué):不接受、推辭
- 放棄(fàng qì):放開、放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