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食的意思、大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食的解釋

(1). 波斯 語(Tay)的音譯。原為一 伊朗 部族之稱。 唐 以來,我國用以稱 阿拉伯帝國 。 唐 杜環 《經行記·大食國》:“ 大食 一名 亞俱羅 。其 大食 王號 暮門 ,都此處。其士女瓌偉長大,衣裳鮮潔,容止閑麗。”《新唐書·西域傳下·大食》:“ 大食 ,本 波斯 地。男子鼻高,黑而髯。女子白晳,出輒鄣面。日五拜天神。”《宋史·外國傳六·大食》:“ 唐 永徽 以後,﹝ 大食 ﹞屢來朝貢。其王 盆泥末換 之前謂之 白衣大食 , 阿蒲羅拔 之後謂之 黑衣大食 。”

(2).我國古代對南海某一地之稱。《新唐書·南蠻傳下·诃陵》:“ 上元 間,國人推女子為王,號‘悉莫’,威令整肅,道不舉遺。 大食 君聞之,齎金一囊置其郊,行者輒避。”《宋史·外國傳五·闍婆》:“西至海四十五日,南至海三日,汎海五日至 大食國 。”按, 馬來 語稱海為tajik,又轉而為Tumasik,即 新加坡 與今 馬來西亞 柔佛州 之合稱, 大食 可能指這一地區。參閱 馮承鈞 《西域地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大食”是漢語古籍中對阿拉伯帝國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及演變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大食”最早見于唐代文獻,源自波斯語“Tāzī”的音譯,原指阿拉伯半島的塔伊部族,後演變為對阿拉伯帝國的統稱。《漢語大詞典》(第三版)将其定義為“古代中國對阿拉伯帝國的稱呼”。宋代《廣韻》記錄其讀音為“唐悉切”,屬入聲字。

二、曆史沿革

  1. 唐代指代:最初特指阿拔斯王朝,《舊唐書·大食傳》載:“大食國,本在波斯之西”,描述其疆域西抵地中海,東接波斯;
  2. 宋代擴展:範成大《桂海虞衡志》将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白衣大食(倭馬亞王朝)、綠衣大食(法蒂瑪王朝)并稱;
  3. 元代轉型:隨着海上絲綢之路興盛,《島夷志略》中“大食”逐漸泛化指阿拉伯商人群體。

三、文化影響 唐代杜環《經行記》記載大食人“崇禮拜天”,是最早記錄伊斯蘭教儀式的漢語文獻。段成式《酉陽雜俎》詳述大食藥材“阿勃參”“捺祗”的藥用價值,反映醫藥文化交流。

四、語言考證 岑仲勉《突厥集史》指出,“大食”與突厥語“Tat”同源,印證了陸上絲綢之路的語言交融現象。明代《回回館譯語》仍保留該詞對譯阿拉伯語,直至清初逐漸被“阿拉伯”取代。

網絡擴展解釋

“大食”是古代中國對阿拉伯帝國的稱呼,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1. 詞源:該詞源自波斯語“Tāzī”或“Tājīk”的音譯,最初指代伊朗的一個部族,後演變為唐、宋時期對阿拉伯帝國的專稱。
  2. 含義:廣義上指阿拉伯半島及伊斯蘭政權,狹義特指7-13世紀建立的阿拉伯帝國(即中國史書中的“大食國”)。唐代文獻如《經行記》《新唐書》均有記載。

二、曆史背景與王朝劃分

  1. 政權演變:
    • 白衣大食(倭馬亞王朝,661-750年):建都西班牙科爾多瓦,中國稱“西大食”。
    • 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以巴格達為都,中國稱“東大食”,是阿拉伯帝國全盛時期。
    • 綠衣大食(法蒂瑪王朝,909-1171年):統治北非及西亞,中國稱“南大食”。
  2. 疆域與文化:鼎盛時期橫跨歐亞非,融合希臘、波斯等文明,與中國通過絲綢之路頻繁交流。

三、與中國的關系

  1. 政治往來:唐代永徽年間(650年)起,大食多次遣使朝貢,《舊唐書》《宋史》均有記錄。
  2. 宗教傳播:伊斯蘭教通過大食商人傳入中國,廣州、泉州等地留有清真寺遺址。
  3. 文化交流:唐代杜環在《經行記》中詳細記載大食的宗教習俗(如一日五拜、不拜君主)和與中國差異。

四、詞義演變

元代後,“大食”逐漸被“天方”替代,成為阿拉伯地區的泛稱。此外,部分文獻中“大食”也指南海某一地區,但此用法較罕見。

讀音說明

“食”在此詞中讀作shí(如、3、6标注),但部分方言或文獻中偶見“yì”音(如),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大食與中國的貿易路線或宗教互動,可參考《經行記》《新唐書·大食傳》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百草霜謗讟保民官八磚學士本事标悟别具慧眼燦爓摻扶尺棰籌昏鉏畬出世打颏歌雕修牴啎飯來張口廢王奉将負功父蔭梗咽耕漁公家婆姨共進海底鷗兒矯常鯨海浄神孔父兩性生殖嶚剌靈術露鋒鲈脍鹿栅蒙絡滅頂之災默祝腦兒撓亂破首乾落切問近思如雲散騎常侍深虛時意收縮霜霭樞長歲臘壇宅題紅踢踢絆絆頽岩完籤穩記謝石隙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