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食的意思、大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食的解釋

(1). 波斯 語(Tay)的音譯。原為一 伊朗 部族之稱。 唐 以來,我國用以稱 阿拉伯帝國 。 唐 杜環 《經行記·大食國》:“ 大食 一名 亞俱羅 。其 大食 王號 暮門 ,都此處。其士女瓌偉長大,衣裳鮮潔,容止閑麗。”《新唐書·西域傳下·大食》:“ 大食 ,本 波斯 地。男子鼻高,黑而髯。女子白晳,出輒鄣面。日五拜天神。”《宋史·外國傳六·大食》:“ 唐 永徽 以後,﹝ 大食 ﹞屢來朝貢。其王 盆泥末換 之前謂之 白衣大食 , 阿蒲羅拔 之後謂之 黑衣大食 。”

(2).我國古代對南海某一地之稱。《新唐書·南蠻傳下·诃陵》:“ 上元 間,國人推女子為王,號‘悉莫’,威令整肅,道不舉遺。 大食 君聞之,齎金一囊置其郊,行者輒避。”《宋史·外國傳五·闍婆》:“西至海四十五日,南至海三日,汎海五日至 大食國 。”按, 馬來 語稱海為tajik,又轉而為Tumasik,即 新加坡 與今 馬來西亞 柔佛州 之合稱, 大食 可能指這一地區。參閱 馮承鈞 《西域地名》。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大食”是古代中國對阿拉伯帝國的稱呼,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1. 詞源:該詞源自波斯語“Tāzī”或“Tājīk”的音譯,最初指代伊朗的一個部族,後演變為唐、宋時期對阿拉伯帝國的專稱。
  2. 含義:廣義上指阿拉伯半島及伊斯蘭政權,狹義特指7-13世紀建立的阿拉伯帝國(即中國史書中的“大食國”)。唐代文獻如《經行記》《新唐書》均有記載。

二、曆史背景與王朝劃分

  1. 政權演變:
    • 白衣大食(倭馬亞王朝,661-750年):建都西班牙科爾多瓦,中國稱“西大食”。
    • 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以巴格達為都,中國稱“東大食”,是阿拉伯帝國全盛時期。
    • 綠衣大食(法蒂瑪王朝,909-1171年):統治北非及西亞,中國稱“南大食”。
  2. 疆域與文化:鼎盛時期橫跨歐亞非,融合希臘、波斯等文明,與中國通過絲綢之路頻繁交流。

三、與中國的關系

  1. 政治往來:唐代永徽年間(650年)起,大食多次遣使朝貢,《舊唐書》《宋史》均有記錄。
  2. 宗教傳播:伊斯蘭教通過大食商人傳入中國,廣州、泉州等地留有清真寺遺址。
  3. 文化交流:唐代杜環在《經行記》中詳細記載大食的宗教習俗(如一日五拜、不拜君主)和與中國差異。

四、詞義演變

元代後,“大食”逐漸被“天方”替代,成為阿拉伯地區的泛稱。此外,部分文獻中“大食”也指南海某一地區,但此用法較罕見。

讀音說明

“食”在此詞中讀作shí(如、3、6标注),但部分方言或文獻中偶見“yì”音(如),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大食與中國的貿易路線或宗教互動,可參考《經行記》《新唐書·大食傳》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大食(dà shí)一詞的意思:大食是指古代中國對阿拉伯地區的稱呼,特指阿拉伯半島地區和周邊國家的居民。拆分部首和筆畫:大食的“大”字采用了三個部首,分别是大日人,筆畫數為3;“食”字采用了兩個部首,分别是食口,筆畫數為9。來源:大食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是對古代中國人對阿拉伯地區的稱呼,因為當時阿拉伯地區以出産豐富的糧食而聞名于世。繁體字:大食的繁體字為「大食」。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會有一些差異。對于大食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整體意思和拼音相同。例句:大食商人帶來了新奇的商品和文化。組詞:大食文化、大食商人、大食翻譯、大食曆史、大食語言、大食風俗。近義詞:回纥、西戎、阿拉伯。反義詞:中國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