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對方來信的敬稱。 宋 歐陽修 《又回富相公謝書》:“曲示誨函,既深抃躍之誠,復積悚銘之抱。”
“誨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自古代文獻,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詞源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歐陽修的《又回富相公謝書》:“曲示誨函,既深抃躍之誠,復積悚銘之抱。”。其中“誨”本義為教導、啟發(如《說文解字》中“誨,曉教也”),而“函”指信函,組合後引申為對書信的尊稱。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代文人或士大夫之間的書信交流,表達對收信人學識、地位的敬意。例如在回複尊長或同僚的信件時,可用“誨函”代指對方的來信。
結構分析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文敬辭體系或具體語境案例,可參考歐陽修文集等古籍文獻。
《誨函》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
《誨函》的第一個字是“誨”,它的部首是“讠”,總共有七個筆畫。
《誨函》的第二個字是“函”,它的部首是“幾”,總共有五個筆畫。
《誨函》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傳統文化。在古代中國,上層社會的人士常常會寫信互相傳遞信息。而《誨函》即是一種向對方傳達教誨或指導的書信。它有一種普遍的“教育”的意味。
《誨函》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誨函》。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上面的字《誨》寫作「託」,下面的字《函》則寫作「包」。
1. 他給我的誨函中提到了許多寶貴的教育經驗。
2. 請務必給我回複一封誨函,以便我進一步了解您的意願。
誨教、誨人、函授、函告等。
教育信函、告誡信、勸導信。
咨詢信、詢問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