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傳 堯 時高士 許由 聞 堯 欲以天下相讓,以為污言,乃臨池洗耳。見 晉 皇甫谧 《高士傳·許由》。後用為典實。《後漢書·崔駰傳》:“君子通變,各審所履,故士或掩目而淵潛,或盥耳而山栖。”
“盥耳”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盥耳”字面意為“清洗耳朵”,引申為虛心傾聽他人意見,以示尊重和重視。該詞常用來形容對他人言論的謙遜态度。
源自《高士傳·許由》記載的傳說:堯帝欲将天下讓位給隱士許由,許由認為這種世俗權位玷污了自己的耳朵,便到河邊清洗雙耳,以示拒絕。後人以此典故比喻不願受世俗紛擾,或表達對他人意見的極度重視。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高士傳》等古籍文獻或權威曆史解析。
《盥耳》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用水或其他液體洗淨耳朵。
《盥耳》的部首是皿,它有11個筆畫。
《盥耳》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人們使用盥洗器具比如盆、碗等來清洗自己的耳朵,這個過程就被稱為“盥耳”。
繁體字中《盥耳》的寫法為「澉耳」。
在古代漢字中,《盥耳》有一種不同的寫法,它是「搜耳」。
我每天早晨起床後都會用溫水盥耳,感覺非常清爽。
相關的組詞有盥洗、盥灑、盥澣等。
與《盥耳》意義接近的詞語有洗耳、潤耳。
相反意義的詞語有不洗耳、耳朵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