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玉圭。 晉 王嘉 《拾遺記·軒轅黃帝》:“詔使百辟羣臣受德教者,先列珪玉於蘭蒲席上。”參見“ 玉圭 ”。
(2).泛指美玉。 唐 孟郊 《清東曲》詩:“含笑競攀折,美人濕羅衣。采采清東曲,明眸艷珪玉。”
珪玉(guī yù)是漢語中對古代禮器“圭”的雅稱,特指以玉石制成的圭形器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禮儀功能。其核心釋義與曆史記載如下:
形制特征
珪玉為長條形片狀玉器,上端呈三角形尖首(或平首),下端平直,整體象征“瑞信”之意。《說文解字》釋“圭”:“瑞玉也,上圜下方……以封諸侯。”其形制體現“天圓地方”的宇宙觀,是古代身份與權力的象征 。
禮儀功能
作為“六瑞”之首,珪玉在周禮中代表等級秩序。《周禮·春官》載:“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 不同形制的珪玉對應不同爵位,用于朝聘、祭祀等重大儀式 。
品德隱喻
儒家典籍常以珪玉喻君子德行。《禮記·聘義》稱:“君子比德于玉”,珪玉的溫潤、缜密象征仁、智、義等美德,如《荀子·法行》所言:“溫潤而澤,仁也;栗而理,知也” 。
權力信物
珪玉是分封制度的實物憑證。《史記·晉世家》記載周成王“削桐葉為珪”封叔虞于唐,印證其作為政權合法性的信物功能。帝王冊封諸侯時賜珪,稱為“命圭” 。
詞源演變
“珪”為“圭”的異體字,二者通用。《說文解字注》指出:“圭古字作珪”,漢代後逐漸規範為“圭”,但典籍中仍保留“珪”的寫法,如《漢書·郊祀志》載“黃帝得寶鼎宛朐,問于鬼臾區,對曰:‘帝得寶鼎神策,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複始。’于是黃帝迎日推策,後率二十歲複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黃帝仙登于天。”所述祭祀所用禮器即稱“珪玉” 。
考古實證
良渚文化、二裡頭遺址出土的玉圭印證其早在新石器時代已出現。商周時期演變為等級化禮器,如河南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墨玉圭,體現“以玉事神”的宗教觀念 。
權威參考文獻
“珪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即玉圭
指古代的一種玉制禮器,形狀上尖下方,常用于祭祀、朝聘等儀式。例如晉代王嘉《拾遺記》記載:“诏使百辟羣臣受德教者,先列珪玉於蘭蒲席上”。
泛指美玉
廣義上可代指質地優良的玉石。唐代孟郊在《清東曲》中寫道:“采采清東曲,明眸艷珪玉”,此處即以珪玉比喻美玉的瑩潤光澤。
若需進一步了解“玉圭”的具體形制或曆史用途,可參考古代禮器研究資料。
薄妝辯政标度兵寇碧牙西讒謗騁能遲徊觀望赤盞雠斂出資存意戴孝彫零地上天官惡單扼捥肥胡忿怼鳳池妢胡割舍的谷玉煥明花意繳進鲛絲鯨鱏進就罽毯駿駁峻巘抗對可怕潰軍攬引梁塵飛瞞隱毛皂邈想密谛密茂铨筦區廬濡墨三達尊三學士掃穴擒渠山河表裡申嚴樹幹四逆算結夙懷瑣陋脫選盌注溫衾扇枕想慕瀉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