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賣弄口舌。 南朝 梁簡文帝 《七勵》:“賣舌彈劍,買義追仁。” 宋 梅堯臣 《十一日垂拱殿起居聞南捷》詩:“從來儒帥空賣舌,未到已愁茆葉黃。”
“賣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文獻中呈現一緻性,但在具體解釋上存在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後的詳細解析:
“賣舌”指通過言語刻意炫耀或誇誇其談,強調口舌之能而缺乏實際行動。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梁簡文帝《七勵》中的“賣舌彈劍,買義追仁”,後宋梅堯臣在詩中用“從來儒帥空賣舌”諷刺空談無實的行為。
多個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均以“賣弄口舌”為核心釋義,而“诽謗中傷”的解釋僅見于個别現代網絡詞典,建議在正式語境中以前者為準。
如需查看具體詩句出處或不同詞典的完整解釋,可參考上述标注的網頁來源。
《賣舌》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利用口舌之長來诋毀、中傷别人,以達到個人目的的行為。
《賣舌》的部首是“口”,拆分後的筆畫是8畫。
《賣舌》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一篇中:“賣其舌者,失其實者也。”後來,這個詞用來形容那些用言辭造謠、中傷他人的人。
《賣舌》的繁體寫法為「賣舌」。
古時書寫《賣舌》時,使用的是篆書或隸書的形式。篆文的寫法為「⿰口舌」,隸書的寫法為「口舌」。
他經常在背後賣舌,給别人造謠中傷。
賣弄、賣弄風情、賣笑等。
中傷、诽謗、造謠、挑撥。
誇贊、表揚、贊美、助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