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檝櫂”。亦作“檝棹”。1.船槳。短槳稱楫,長槳稱櫂。 三國 魏 曹冏 《六代論》:“譬猶芟刈股肱,獨任胸腹;浮舟江海,捐棄楫櫂,觀者為之寒心。”《南史·儒林傳·王元規》:“ 元規 唯有一小船,倉卒引其母妹并姑姪入船, 元規 自執檝棹而去。”《漢書·元後傳》“輯濯 越 歌” 唐 顔師古 注:“令執楫櫂人為 越 歌也。”
2.指船。 晉 潘嶽 《西征賦》:“凡厥寮司,既富而教,鹹帥貧惰,同整檝櫂。” 宋 姜夔 《湘月》詞序:“ 長溪 楊聲伯 典 長沙 檝櫂,居瀕 湘江 。”
“楫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字面釋義
引申義與成語用法
該詞常比喻勤奮努力,強調通過持續拼搏才能達成目标。例如,古代劃船需衆人齊心用力,故以“楫櫂”象征奮鬥精神。
文獻用例
其他信息
總結來看,“楫櫂”既有具體的工具和船隻含義,也承載了中華文化中對努力精神的抽象表達。需結合語境判斷其具體指向。
《楫櫂》是指古代船上用于撐船移動的工具。它常用于劃船、劃槳等活動中,是一種輔助性的器具。在字面上,楫指的是船槳,櫂指的是水手用來驅動船隻前進的劃動動作。
《楫櫂》是由木字旁的「木」和「區」組成。木字旁表示與木材相關的事物,而「區」則是指為了方便組字而形成的單獨部首。從部首和筆畫角度來看,楫的木字旁可以作為部首,櫂的「區」可以作為部首。
楫的拆分筆畫為7畫,櫂的拆分筆畫為14畫。
《楫櫂》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發展的階段。在古代船隻上,人們使用楫櫂來劃船行進,因此形成了這個詞彙。它源自于人們對于船隻和劃船活動的生活經驗和觀察。
《楫櫂》的繁體寫法為「檝艸」,其中「檝」指的是船槳,「艸」指的是草的部首。繁體寫法在台灣、香港以及一些華人社區中仍然廣泛使用。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方式中,「楫櫂」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具體而言,古代漢字筆畫的書寫方式更加質樸,字形稍有差異,但整體意義相同。
1. 他緊緊握着楫櫂,努力劃動着船子。
2. 水手們配合默契,巧妙地運用楫櫂,将船子悄無聲息地劃向目的地。
3. 漁民們手持楫櫂,開啟了一天的捕魚之旅。
1. 劃楫:指的是劃動楫櫂的動作。
2. 舟楫:指的是船和船槳。
3. 極楫:指的是最後努力、奮發向前的意志。
1. 船槳
2. 船艄
1. 船帆
2. 舵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