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未了公案的意思、未了公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未了公案的解釋

指尚未解決的案件或有争議、有糾紛的事情。《五燈會元·法眼宗·清涼泰欽禅師》:“時有僧問:‘如何是先師未了底公案?’師便打。曰:‘祖禰不了,殃及兒孫。’” 元 方回 《可言集考》:“ 文成公 於‘思無邪’自為一説,前輩謂之未了公案。”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未了公案”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尚未解決的案件或有争議、未完成的事情,常用來比喻懸而未決的問題或糾紛。其核心含義強調事情未達最終結論,仍需處理或讨論。


二、出處與演變

  1. 佛教禅宗起源
    最早見于宋代釋普濟的《五燈會元》卷十。書中記載,僧人問禅師:“如何是先師未了底公案?”禅師以“打”回應,并說:“祖祢不了,殃及兒孫。”
    此處“公案”原指禅宗參悟的機鋒問答,後引申為未解決的疑難。

  2. 後世文學引用
    元代方回在《可言集考》中提到:“文成公于‘思無邪’自為一說,前輩謂之未了公案。” 說明該詞逐漸擴展至文學、學術領域,泛指争議性問題。


三、用法與結構


四、現代應用

現多用于法律、曆史研究或日常事務中,例如:

通過綜合多個權威來源,以上解釋涵蓋其語義、曆史背景及實際用法,可供全面理解該成語。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未了公案》的意思

《未了公案》是一個成語,意為未解決的案件或問題。它常用來形容一件複雜而棘手的事情,尤其指執法機關尚未破案或法庭尚未審理完畢的案件。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康熙字典》,《未了公案》可以拆分為四個部首:未、了、公、案,分别屬于未見部首(一點水)、亅部首、公部首和框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

來源和繁體

《未了公案》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中。成語的繁體字為「未了公案」。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成語《未了公案》可以寫作「未了公案」或「未了公安」。不同的寫法不影響含義。

例句

1. 這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至今仍然是一個《未了公案》。

2. 這個謎團已經無解數年了,已成為一樁《未了公案》。

組詞

- 了結公案

- 公案重重

- 未竟之案

- 公諸于世

近義詞

- 未決之案

- 未了之事

- 待決公案

反義詞

- 已了公案

- 已解決之事

- 已定案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