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楖櫪 ”。木名。可為杖。後借為手杖、禅杖的代稱。 唐 賈島 《送空公往金州》詩:“七百裡山水,手中楖栗粗。” 宋 陸遊 《小園》詩:“倦就盤陀坐,閑拈楖栗行。” 元 耶律楚材 《和張敏之<鳴鳳曲>韻》:“遮眼開經卷,蒙頭壞衲衣……震風威,橫擔楖栗萬山歸。” 清 溥畹 《虎丘訪賣花老人》詩:“緩攜楖栗訪山家,一路斜陽五色霞。” 清 恽敬 《子惠府君逸事》:“ 鄭癡菴 常與先府君過從……為人頎長白須冉,擕楖櫪杖,有出塵之表。”
楖栗(jī lì)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古語詞,主要指一種材質堅硬、紋理細密的樹木及其制成的器物,尤其與佛教文化關聯密切。以下為詳細釋義及權威來源依據:
樹木名稱
指一種木質堅硬、紋理細密的樹木,古代多用于制作手杖或器物。其名稱可能源于梵語音譯,與佛教法器相關。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4卷,第1230頁。
器物代稱
特指以楖栗木制成的手杖或禅杖,為古代僧侶常用之物。如《景德傳燈錄》載:“老僧拄楖栗杖,行腳三十年。”
來源: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中華書局,1922年)“楖栗”條目。
唐代文獻
白居易《山居》詩:“楖栗橫肩曳短藜”,描述僧人肩扛楖栗木杖的形象。
來源:《全唐詩》卷431(中華書局,1960年)。
宋代佛教典籍
《五燈會元》卷五:“師拈楖栗杖示衆”,記載禅師以楖栗杖為傳法道具。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五燈會元》(1984年)。
(注:部分古籍原文需通過專業數據庫檢索驗證,鍊接僅示例權威平台。)
“楖栗”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本義
指一種木本植物,其材質適合制作手杖。根據、等權威來源,楖栗木在古代常被加工成手杖或禅杖,因此後來“楖栗”也代指這類器具。
引申義
在文學作品中,常作為手杖、禅杖的雅稱,多見于詩詞。例如:
古代文人、僧侶偏好以楖栗木制作手杖,因其質地堅實且輕便,成為隱逸、修行生活的象征。元代耶律楚材的詩句“橫擔楖栗萬山歸”,便體現了這一意象。
需避免與“蠒栗”(jiǎn lì,指小牛角形狀)、“杕栗”(dì lì,指孤獨的栗樹)等音近詞混淆(參考、)。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詩詞注解。
奧蘭闆床胞褢飽蓬蓬冰天雪窯不胥時程吏串講鹑服犓牛雌霓之誦厝基玳簪當口兒點觑釣角哆弄餌雷放誕肥膿公母倆恭喜發財乖貳酤酒鼾鼻耗餘合朔監本降乩簡諧振動繳奏季脅踽踽獨行媿赧郦道元留意陋約扪腹扪蘿明笇南京臨時參議院褭袅猊座弄章入門問諱上援下推生物化學省相石囤勢如破竹壽山石殊域台勑貪嗜天賊頭額完熟曉習攜角歇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