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刺的意思、虎刺的詳細解釋
虎刺的解釋
(1).植物名。常綠灌木,高約二尺許。枝葉繁茂,莖上密生細刺。葉小,卵形,質硬。初夏枝梢開淡黃色或白色小花。花瓣四裂,花後結小圓實,經久不落。可供觀賞,亦可入藥。
(2).馬的一種顔色。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新進士宴杏園》:“[末白]怎見得好馬?[丑白]但見耳批雙竹,鬃散五花……[末白]有甚顔色的?[丑白]布汗、論聖、虎刺。”
詞語分解
- 虎的解釋 虎 ǔ 哺乳動物,毛黃褐色,有黑色條紋,性兇猛,力大。骨和血及内髒均可入藥(通稱“老虎”):虎口(.喻危險境地;.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虎穴(喻危險境地)。虎符(古代調兵的憑證,用銅鑄成虎形,分
- 刺的解釋 刺 ì 用有尖的東西插入:刺繡。刺傷。刺殺。 * :刺客。被刺。行刺。 偵探,打聽:刺探。 用尖銳的話指出别人的壞處:諷刺。譏刺。 尖銳像針的東西:芒刺。魚刺。刺叢。 刺 ī 象聲詞:刺地滑了一跤。
專業解析
虎刺,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主要含義:
-
植物名稱(虎刺)
- 釋義: 指茜草科虎刺屬(Damnacanthus)的常綠小灌木,學名通常指Damnacanthus indicus Gaertn. f.。其顯著特征為枝條上生有成對的硬刺,葉片對生,革質,呈卵形或心形,花小,白色,果實為紅色球形核果。
- 形态特征: 植株通常不高,分枝多,小枝具短硬毛。葉對生,全緣,葉腋處常有一對短針刺。花1-2朵腋生或頂生,花冠漏鬥狀,白色。核果近球形,成熟時紅色。
- 分布與習性: 主要分布于中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區,常見于山坡、山谷林下陰濕處或溪邊灌叢中。
- 藥用價值: 其根或全草可入藥,中醫認為其味甘、苦,性平,具有祛風利濕、活血消腫等功效,可用于治療風濕痹痛、肝炎、水腫、跌打損傷等症。來源:《中國植物志》、《中華本草》。
-
穴位别名(伏兔穴别名)
- 釋義: 在中醫針灸學中,“虎刺”是足陽明胃經上的一個重要穴位——伏兔穴的别名之一。
- 穴位位置: 位于大腿前面,髂前上棘與髌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髌底上6寸。簡便取穴法:正坐屈膝成90度,醫者以手掌後第一橫紋中點按在膝蓋上緣中點處,手指并攏押在大腿上,當中指尖到達處是穴。
- 功效主治: 該穴具有疏通經絡、散寒化濕的功效,常用于治療下肢痿痹、癱瘓、腰痛、膝冷、疝氣、腳氣等病症。來源:《針灸學》教材、《針灸甲乙經》。
網絡擴展解釋
“虎刺”一詞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含義,但更常見的是指一種具有藥用和觀賞價值的植物:
一、植物名稱
虎刺(學名:Damnacanthus indicus)是茜草科虎刺屬的常綠小灌木,主要分布于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地區。其特點如下:
-
形态特征
- 莖葉:莖幹纖細但堅硬,分枝多,表面密生細刺(葉腋間有一對針狀刺),故别稱“繡花針”“鳥不踏”。
- 花果:夏季開白色或淡黃色小花,漏鬥狀;秋季結紅色球形果實,經冬不落,紅果綠葉相映成趣,觀賞性極強。
- 高度:通常高約0.3-1米,適合盆栽或園林造景。
-
藥用價值
以根或全株入藥,性味甘、苦、平,主要功效包括:
- 祛風利濕:用于風濕關節痛、肝炎;
- 活血止痛:治療跌打損傷、齲齒痛;
- 用法:一般用量0.5-1兩,可煎服或外用。
-
生态習性
喜溫暖濕潤環境,耐半陰,多生于山地、丘陵的疏林下或石岩灌叢中。
二、馬的毛色(較少見)
元代文獻《琵琶記》中提到“虎刺”為馬的一種顔色,但此用法已不常見。
别名與分布
- 别名:刺虎、伏牛花、黃腳雞、壽星草等(因形态或藥用特性得名)。
- 分布:多見于西藏、雲南、貴州、四川、廣西等地。
“虎刺”的核心含義是一種兼具觀賞和藥用價值的灌木,其名稱源于莖葉密布的尖刺。若需更詳細的植物圖譜或古籍原文,可參考相關中醫藥典籍或植物學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谙熟暴豪把作備水不亢初服摧滅翠袖紅裙促死促滅戴任蕩隳第二國際诋駡頂趾輔車覆坼蚼蠋鬼泣神嚎和泰荒颣回欄漸次江浒将作監雞肉扣繡框圖曠遠藍田種玉老閨女靈透缦田玫瑰甕面诤彌蔓沐猴而冠秾密蘋葲輕恌绮衣衽金革人緣辱人撒村賽珍會三資灑削善好山裡紅審當是答兒說項四百州死交歪門邪道文幾誣悖峽谷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