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沐猴而冠的意思、沐猴而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沐猴而冠的解釋

猕猴戴帽子。比喻外表雖裝扮得很像樣,但本質卻掩蓋不了。常用來諷刺依附權勢、竊據名位之人。《漢書·項籍傳》:“人謂 楚 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顔師古 注:“言雖著人衣冠,其心不類人也。”《晉書·張載傳》:“至如軒冕黻班之士,苟不能匡化輔政,佐時益世,而徒俯仰取容,要榮求利,厚自封之資,豐私家之積,此沐猴而冠耳,尚焉足道哉!”亦省作“ 沐冠 ”。 宋 林希逸 《代毛穎謝表》:“志雖酬於脫穎,嘲莫解於沐冠。” 梁啟超 《論自尊》:“夫沐冠而喜者,戲猴之态也。投骨而嚙者,畜犬之情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沐猴而冠”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背景:

一、基本解釋

二、出處與典故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攻占鹹陽後,有人建議他定都關中,但項羽執意返回家鄉彭城,并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謀士私下諷刺:“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暗指項羽雖居高位,卻無長遠謀略,如同猴子戴帽虛有其表( )。

三、比喻意義

  1. 虛有其表
    形容人或事物外表裝扮得體,但内在缺乏真才實學或高尚品質( )。
  2. 諷刺依附權勢者
    多用于譏諷竊據權位、品行低劣之人,或壞人僞裝成好人()。

四、用法與例句

五、延伸思考

該成語提醒人們注重内在修養而非僅追求表面光鮮,同時反映了傳統文化中對“德不配位”現象的批判( )。

網絡擴展解釋二

沐猴而冠

《沐猴而冠》這個成語意指把猴子的毛放在頭上,假裝成為霸者的樣子。它是用來形容那些隻是表面上有些僞裝和虛飾,卻實際上毫無真才實學的人。

下面是《沐猴而冠》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部首:沐(沛)猴(犭)而冠(冖)

筆畫:沐(8畫)猴(10畫)而冠(2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論語》中。在《論語·子罕》這一篇中,孔子說:“古者有雲:‘好勇疾貧,猶如蠅逐臭。’‘君子獨立,小人駭退。’”孔子強調了人們評價一個人的标準應該是看他的品德、才智和道德修養,而不是單純的外表。由此形成了“好勇疾貧,猶如蠅逐臭”這一成語,後來衍生出“沐猴而冠”這個形象生動的成語。

在繁體字中,"沐猴而冠"的寫法是 "沐猴而冠"。

在古時候,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有時會略有不同。例如,有的時候 "猴" 字會寫成 "猴子"。

以下是一些使用了“沐猴而冠”這個成語的例句:

1. 他隻是個不學無術的人,隻不過是沐猴而冠而已。

2. 這個領導靠的都是虛名,他不過是沐猴而冠罷了。

3. 不要被表面的光鮮所迷惑,一定要看清楚誰是真正的沐猴而冠。

下面是“沐猴而冠”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沐浴、冠冕堂皇、虛張聲勢

近義詞:裝腔作勢、假以辭色、花枝招展

反義詞:真才實學、真君子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