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舉。《穀梁傳·僖公十六年》:“故五石六鷁之辭不設,則王道不亢矣。” 範甯 注:“不遺微細,故王道可舉。”
“不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核心含義
“不亢”在古籍中多指“不舉”,即不遺漏細微之處,從而體現對原則的堅持。例如《穀梁傳·僖公十六年》提到:“故五石六鷁之辭不設,則王道不亢矣。”範甯注:“不遺微細,故王道可舉。”
(這裡的“舉”可理解為振興或貫徹,強調對細節的重視。)
現代延伸
現代語境中,“不亢”常與“不卑”連用為成語“不卑不亢”,形容态度自然得體,既不低聲下氣,也不傲慢自大。例如:“他待人接物不卑不亢,赢得了廣泛尊重。”
古籍用法
如《穀梁傳》中的“王道不亢”,強調對原則的堅守與細節的重視。
現代用法
單獨使用較少,多用于成語“不卑不亢”。例如:
“文光鬥不卑不亢遞上一支煙,舉止間盡顯從容。”
“不亢”本義強調對原則的貫徹,現代更常見于“不卑不亢”中,表達一種平衡得體的處世态度。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出處,可參考《穀梁傳》及範甯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