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eak favorably of another] 唐代楊敬之看重斯項,贈詩有“平生不解藏6*人善,到處逢人說斯項”的句子。後來用“說項”指替人說好話或說情
向人恐說項,何地可依 劉?—— 明· 張羽靜《寄劉仲鼎山長》
他覺得這樣的事,讓萬寶泉前去說項,就不夠分量。—— 胡考《上海灘》
唐 楊敬之 器重 項斯 ,作《贈項斯》詩:“幾度見詩詩總好,及觀标格過於詩。平生不解藏6*人善,到處逢人説 項斯 。”後世謂為人說好話、替人講情為“説項”。 明 張煌言 《與某書》:“所以區區説項者,不過仰藉老盟翁一起,支拄南天耳。”《文明小史》第五回:“倒是 金委員 瞧着他行所無事,恐怕這事沒有下場,所以甚是着急,不得已託了首縣替他説項。” 郭沫若 《海濤集·跨着東海三》:“經他的奔走和說項,得到 平田檢事 的同意。”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說項漢語 快速查詢。
“說項”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uō xiàng,其含義和演變如下:
源自唐代詩人楊敬之的《贈項斯》一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詩中楊敬之因欣賞項斯的才華,逢人便稱贊他,後以“說項”代指替人說好話或推薦他人。
現代語境中,“說項”常被誤用或引申為“依附權勢”或“妥協”,如柳亞子詩句“說項依劉我大難”中的“說項”實指“替人說好話”,“依劉”則指依附他人,并非字面理解的“項羽歸順劉邦”。
“項”本指脖子(如“項鍊”“強項”),後引申為條目、款項等,與“說項”中的“項”(人名)無直接關聯。
總結來看,“說項”從最初的褒義推薦,逐漸衍生出替人講情甚至阿谀的複雜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其褒貶色彩。
說項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指某人或某事的陳述、叙述或說明。
說項的部首是言(yán),總共有10個筆畫。
說項一詞最早見于《說文解字》,是古代漢字的一種形式。它是由“言”和“項”兩個字組合而成的。其中,“言”表示說話的動作,“項”表示事物的條目或項目,合在一起即表示通過言語陳述事物的條目。
說項的繁體字為「說項」。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關于說項,古時候人們常常使用“曰項”來代表這個詞彙。
1. 請你給大家說項一下這個計劃的具體内容。 2. 他很擅長說項,能夠清楚地解釋複雜的概念。
說項的相關組詞有:說話、說理、說法、說服。
說項的近義詞包括:叙述、陳述、說明、講解。
說項的反義詞有:不說、緘默、保留、隱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