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ide and boundless]∶廣闊遼遠
江面浩渺曠遠
(2) [distant]∶久遠
年代曠遠
(1).猶遠離。《戰國策·趙策三》:“夫 蘭離 石祁 之地,曠遠於 趙 ,而近於大國。”
(2).遼闊。《後漢書·侯霸傳》:“縣界曠遠,濱帶江湖,而亡命者多為寇盜。” 明 陳汝元 《金蓮記·量移》:“秋天曠遠,古木蕭疎。”《花月痕》第六回:“ 小岑 、 劍秋 陪着 荷生 一船,一會蕩入水心,遙望着曠遠芊綿,水煙凝碧。”
(3).久遠。《史記·封禅書》:“厥曠遠者千有餘載,近者數百載,故其儀闕然堙滅,其詳不可得而記聞雲。”《宋書·律曆志上》:“雖 伶 夔 曠遠,至音難精,猶宜儀刑古昔,以求厥衷。” 清 薛福成 《<合肥蘇氏族譜>序》:“攀追先民於曠遠之世,於實無徵,於義無取。”
(4).豁達,心胸開闊。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非夫曠遠者,不能與之嬉遊;非夫淵靜者,不能與之閑止。” 宋 陸遊 《陸郎中墓志銘》:“公為人夷雅曠遠。” 王西彥 《古屋》第五部三:“﹝他﹞說這樣的話,自然是為了表示自己的曠遠。”
(5).指文藝作品的意境開闊超逸。 金 王若虛 《滹南詩話》卷下:“ 東坡 《眉石硯》、《醉道士石》等篇,可謂橫放而曠遠,然亦未嘗去題也。”
"曠遠"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詞義 《漢語大詞典》界定該詞包含雙重含義:其一指空間層面的遼闊深遠,如"曠野遠山";其二指時間維度的久遠,如"曠代絕響"。兩字本義均含距離感,"曠"原指光明空曠,"遠"則強調空間或時間的延伸性。
二、詞源演化 據《說文解字注》,"曠"字從日、廣,本義為"明也",後引申出空闊之義;"遠"篆書作"辵+袁",表行走距離之長。二字組合最早見于《楚辭·九歎》"山峻高以無垠兮,遂曾闳而迫身",王逸注"曠遠"形容山勢連綿的宏闊景象,體現先秦時期已用于描繪自然空間。
三、現代應用 在文學語境中多作形容詞,如錢鐘書《圍城》描寫"曠遠的天空映襯着戰火硝煙",此處既指物理空間的廣袤,又暗含時代動蕩的深層意蘊。地理學領域則用于描述地貌特征,《中國國家地理》曾用"曠遠蒼茫的戈壁灘"形容西北荒漠景觀。
該詞常見于古詩詞對仗句式,如《詩經·小雅》"悠悠昊天,曰父母且"中的"悠悠"與"曠遠"構成語義呼應,這種用法在杜甫《旅夜書懷》"星垂平野闊"等詩句中得以承襲發展。
“曠遠”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四個方面理解:
空間上的遼闊
指地域或景象的廣闊遼遠。例如:“江面浩渺曠遠”,或《後漢書》中“縣界曠遠,濱帶江湖”,均強調空間的開闊感。
時間上的久遠
表示年代或時間的遙遠,如“厥曠遠者千有餘載”(《史記·封禅書》),或現代用法“年代曠遠”。
距離上的遠離
古義中可指地理位置上的疏離,如《戰國策》提到“曠遠於趙,而近於大國”,描述某地遠離趙國而靠近其他大國。
心胸或意境的豁達開闊
引申為人的豁達或文藝作品的超逸意境,如嵇康《琴賦》中“非夫曠遠者,不能與之嬉遊”,指心胸開闊者方能體會琴趣;《花月痕》中“曠遠芊綿”則形容文學意境的開闊。
例句補充
近義詞:遼闊、遼遠、悠遠;反義詞:狹窄、短暫、狹隘。
(綜合來源:)
谙忽百孔千瘡白茅抱佛腳邊冊避護側手常車詞庭電讨堕泯光惠鍋盔黑青候天華旦回舒胡羅惹奸譌簡椠絞手季虎禁獵襟期九典巨器口算誇官朗客樂呵呵練川三老連綿不絕嶚剌路陌論財論帖密迩蜜母民戶女相如排澇蕉萃清隊清宮瓊台勸導冗劇睿才三福説得梳行送命擡疊阗噎秃翁穩麗小男婦女渫渫西方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