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刺的意思、虎刺的详细解释
虎刺的解释
(1).植物名。常绿灌木,高约二尺许。枝叶繁茂,茎上密生细刺。叶小,卵形,质硬。初夏枝梢开淡黄色或白色小花。花瓣四裂,花后结小圆实,经久不落。可供观赏,亦可入药。
(2).马的一种颜色。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末白]怎见得好马?[丑白]但见耳批双竹,鬃散五花……[末白]有甚颜色的?[丑白]布汗、论圣、虎刺。”
词语分解
- 虎的解释 虎 ǔ 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力大。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通称“老虎”):虎口(.喻危险境地;.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虎穴(喻危险境地)。虎符(古代调兵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
- 刺的解释 刺 ì 用有尖的东西插入:刺绣。刺伤。刺杀。 * :刺客。被刺。行刺。 侦探,打听:刺探。 用尖锐的话指出别人的坏处:讽刺。讥刺。 尖锐像针的东西:芒刺。鱼刺。刺丛。 刺 ī 象声词:刺地滑了一跤。
专业解析
虎刺,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主要含义:
-
植物名称(虎刺)
- 释义: 指茜草科虎刺属(Damnacanthus)的常绿小灌木,学名通常指Damnacanthus indicus Gaertn. f.。其显著特征为枝条上生有成对的硬刺,叶片对生,革质,呈卵形或心形,花小,白色,果实为红色球形核果。
- 形态特征: 植株通常不高,分枝多,小枝具短硬毛。叶对生,全缘,叶腋处常有一对短针刺。花1-2朵腋生或顶生,花冠漏斗状,白色。核果近球形,成熟时红色。
- 分布与习性: 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常见于山坡、山谷林下阴湿处或溪边灌丛中。
- 药用价值: 其根或全草可入药,中医认为其味甘、苦,性平,具有祛风利湿、活血消肿等功效,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肝炎、水肿、跌打损伤等症。来源:《中国植物志》、《中华本草》。
-
穴位别名(伏兔穴别名)
- 释义: 在中医针灸学中,“虎刺”是足阳明胃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伏兔穴的别名之一。
- 穴位位置: 位于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简便取穴法:正坐屈膝成90度,医者以手掌后第一横纹中点按在膝盖上缘中点处,手指并拢押在大腿上,当中指尖到达处是穴。
- 功效主治: 该穴具有疏通经络、散寒化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下肢痿痹、瘫痪、腰痛、膝冷、疝气、脚气等病症。来源:《针灸学》教材、《针灸甲乙经》。
网络扩展解释
“虎刺”一词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含义,但更常见的是指一种具有药用和观赏价值的植物:
一、植物名称
虎刺(学名:Damnacanthus indicus)是茜草科虎刺属的常绿小灌木,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其特点如下:
-
形态特征
- 茎叶:茎干纤细但坚硬,分枝多,表面密生细刺(叶腋间有一对针状刺),故别称“绣花针”“鸟不踏”。
- 花果:夏季开白色或淡黄色小花,漏斗状;秋季结红色球形果实,经冬不落,红果绿叶相映成趣,观赏性极强。
- 高度:通常高约0.3-1米,适合盆栽或园林造景。
-
药用价值
以根或全株入药,性味甘、苦、平,主要功效包括:
- 祛风利湿:用于风湿关节痛、肝炎;
- 活血止痛:治疗跌打损伤、龋齿痛;
- 用法:一般用量0.5-1两,可煎服或外用。
-
生态习性
喜温暖湿润环境,耐半阴,多生于山地、丘陵的疏林下或石岩灌丛中。
二、马的毛色(较少见)
元代文献《琵琶记》中提到“虎刺”为马的一种颜色,但此用法已不常见。
别名与分布
- 别名:刺虎、伏牛花、黄脚鸡、寿星草等(因形态或药用特性得名)。
- 分布:多见于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
“虎刺”的核心含义是一种兼具观赏和药用价值的灌木,其名称源于茎叶密布的尖刺。若需更详细的植物图谱或古籍原文,可参考相关中医药典籍或植物学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安顺表态避诣朝迹串烟刺伤次席大乘大红全帖胆大心小地箓黼座格于成例乖差蛊症还心愿韩范洪茂获戾冱霜家活匠衙酒炉浚恒客儿良守理文龙文刀罗缎蟆更马会梅花鹿灭化鸣叫谬进墓场牛渚矶牌座平易强致樵风七舍岂止燃鼎讪鄙擅专式灋施绯拖緑食甘寝安恬靖天廷条柯通知书魏郑五更转乌头白马生角小有才枭雉西迟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