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oker]∶撥火棒
(2) [cleaning rod]∶用來通爐子或槍、炮彈等的鐵條
一端尖的鐵條,用來通爐子等器物,使不堵塞。 明 無名氏 《齊天大聖》第三折:“一隻手搦着通條,一隻手拿着棒槌。” 吳組缃 《山洪》十:“ 三官 拔出通條,在槍膛裡搗着硝屎。” 鮑昌 《庚子風雲》第一部第十四章:“ 吳素貞 就着黎明的曙色,正在用火通條捅爐子。”
通條是一個多用途工具名詞,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通條指一端尖銳的細長鐵條,主要用于疏通堵塞的爐膛或槍械管道。其核心功能是清理通道,确保設備正常運作。
明代文獻《齊天大聖》第三折提到“搦着通條”,吳組缃小說《山洪》中也有士兵用通條清理槍膛的描寫,印證其傳統用途。
在植物學中,“通條”偶指連接主幹的枝條(如唐代張莒的賦文描述),但此用法較為罕見。
如需進一步了解法語翻譯(如tisonnier)或具體操作示例,可參考相關專業文獻或工具書。
《通條》這個詞是指一種良好的道路或通道,通暢的線路或通信系統等。它代表着暢通無阻、順利進行的意思。
《通條》這個詞的部首是「辶」,它是一個表意的偏旁部首,表示與行走有關的事物。筆畫數為7畫。
《通條》一詞最早出現在古籍《爾雅》中,原意是指一種以竹子制成的通用的工具,類似現代的管道或導線。後來,這個詞逐漸引申為指代一切暢通無阻的道路、線路或通信系統。
《通條》的繁體字為「通條」。
在古代,漢字的拼寫和結構有時與現代不同。《通條》的古時寫法為「通絛」,其形狀是兩個部首分别位于上下兩個位置,辶在上方、取意行走,纟在下方、表示通暢紐結。這個寫法在今天已不常用,現代通用的寫法是「通條」。
1. 這條高速公路是暢通無阻的通條,我們可以快速到達目的地。
2. 他在網絡上構建了一條通條,使得大家可以實時交流。
通聯、通順、通暢、條路、暢通無阻
通暢、暢通
堵塞、阻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