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羞慚惱怒。《新唐書·李景讓傳》:“ 景讓 愧艴不能平,見宰相,自陳考深當代,即拜 西川 節度使。”
“愧艴”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讀音為kuì fú,其含義為羞慚且惱怒,形容因内心慚愧而引發的憤懑情緒。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詞結構
文獻出處
該詞可見于《新唐書·李景讓傳》中的例句:“景讓愧艴不能平,見宰相,自陳考深當代,即拜西川節度使。”
此處描述李景讓因考核結果感到羞慚憤懑,後主動向宰相陳述自己的功績,最終被任命為節度使,體現了“愧艴”的複雜情感。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古代或正式文本中,形容人物因尊嚴受損、事與願違而産生的矛盾心理,既有自我責備,又帶有不甘或怨怼的情緒。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屬于較為生僻的詞彙。
若需進一步了解類似詞彙(如“愧恧”“愧怍”等),可參考相關詞典或文獻。
《愧艴》(kuì fú)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做了什麼令自己感到羞愧、尴尬、難堪的事情。它傳達了一種深深的内心愧疚和懊悔的情緒。
《愧艴》這個詞由“心”和“春”兩個部首組成。
它的筆畫數為16畫。
《愧艴》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在古代文人的詩詞中,常常會出現描述自己内心愧疚、懊悔的情節,形容自己因為某些事情感到難以自容。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進入了日常生活中的語言表達。
《愧艴》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愧艴”。繁體字中更加注重每個筆畫的形态和結構,給人一種古樸典雅的感覺。
盡管《愧艴》這個詞在古代出現的頻率相對較低,但是它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他們會用類似的字詞來表達内心的愧疚之情。
1. 他因為做了對不起朋友的事情,感到愧艴萬分。
2. 犯下了這樣的錯誤,我實在是難以自抑愧艴。
3. 在大庭廣衆之下出丑,他感到愧艴無地自容。
1. 自愧艴然(zì kuì fú rán):形容自己内心愧疚、懊悔得非常深。
2. 愧艴不已(kuì fú bù yǐ):形容内心的愧疚和懊悔無法自止。
3. 愧艴之心(kuì fú zhī xīn):指内心深處的愧疚之情。
1. 感到羞愧
2. 懊悔不已
3. 慚愧至極
1. 無愧(wú kuì):指沒有做錯事情,心安理得。
2. 自豪(zì háo):指因為自己的行為或成就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