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艴的意思、愧艴的詳細解釋
愧艴的解釋
羞慚惱怒。《新唐書·李景讓傳》:“ 景讓 愧艴不能平,見宰相,自陳考深當代,即拜 西川 節度使。”
詞語分解
- 愧的解釋 愧 ì 羞慚:羞愧。慚愧。愧色。愧怍(慚愧)。愧疚。愧赧(因羞愧而臉紅)。愧悔。問心無愧。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艴的解釋 艴 ú 生氣的樣子:艴然。 筆畫數:; 部首:色;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愧艴”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複合詞,由“愧”與“艴”二字組合而成,其含義需結合兩字的古義進行理解。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見于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表達一種因羞愧而惱怒的複雜情緒狀态。以下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與詞義構成
-
愧:
- 本義:感到羞慚、不安。《說文解字》釋為“慚也”。指因過失、不足或未能盡責而産生的内心不安與羞恥感。
- 引申義:引申為因不如人、辜負期望或行為不當而感到難為情、不好意思。
- 來源參考:《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對“愧”的釋義。
-
艴 (fú):
- 本義:形容惱怒時臉色突變的樣子。《孟子·公孫丑上》有“曾西艴然不悅”之句,趙岐注:“艴然,愠怒色也。”指因生氣、不滿而表現在臉上的愠怒神色。
- 核心特征:強調因情緒激動(尤指憤怒)導緻的面部表情變化,常與“然”連用(艴然)。
- 來源參考:《孟子·公孫丑上》原文及趙岐注疏(見《十三經注疏》)。
二、複合詞“愧艴”的釋義
- 核心含義:形容人因内心感到羞愧、慚愧,進而轉化為惱怒、不高興的情緒狀态。這是一種由“愧”(内在羞恥感)引發外在“艴”(愠怒表情)的複雜心理反應。
- 情緒邏輯:當事人或因自身過錯、失禮、能力不足等原因感到羞恥(愧),但這種羞恥感并非導向單純的自我反省或道歉,而是因自尊心受損、面子挂不住或惱恨自身/他人,轉而表現出氣惱、不高興甚至憤怒(艴)的神情或态度。
- 典型場景:常用于描述受到批評、指責或面對自身失誤時,當事人既感到理虧(愧),又因不甘、不服或覺得丢臉而惱羞成怒(艴)的情形。
三、古籍用例佐證
雖“愧艴”作為固定詞直接出現的頻率不高,但其構成字義及類似表達在古代文獻中可見:
- 《孟子·公孫丑上》:“曾西艴然不悅。” (雖單用“艴”,但展示了典型的愠怒表情)。
- 《論語》及相關注疏:常有關于“恥”、“慚”、“愠”等情緒的描述,與“愧艴”的心理基礎相通。如“不恥下問”之“恥”含羞愧義,“人不知而不愠”之“愠”含惱怒義。
- 來源參考:《論語》相關篇章及曆代注疏(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四、近義詞辨析
- 慚愧:單純指因過失或不足而感到羞恥不安,不包含惱怒成分。
- 羞憤:強調因羞愧而感到憤怒,情緒強度更高,更側重“憤”。
- 惱羞成怒:與“愧艴”最為接近,指因羞愧到極點而發怒,是“愧艴”情緒的升級版或更口語化表達。
- 怫然/艴然:僅指生氣的樣子,不一定由羞愧引起。
五、總結
“愧艴”一詞,生動刻畫了人類情感中一種微妙的轉變:從内在的羞恥感(愧)外化為愠怒的神情或态度(艴)。它揭示了自尊心在受到挑戰時,可能将自我否定的痛苦(愧)轉化為對外(或對己)的惱怒(艴)的心理防禦機制。理解此詞需把握“因愧生艴”的内在邏輯,其核心在于羞愧引發的愠怒反應。
網絡擴展解釋
“愧艴”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讀音為kuì fú,其含義為羞慚且惱怒,形容因内心慚愧而引發的憤懑情緒。以下是詳細解釋:
-
字詞結構
- “愧”指慚愧、羞恥,“艴”(fú)通“怫”,表示惱怒、生氣的樣子。兩字組合後,形成一種複合情感的表達,即因自身過錯或不足感到羞愧,同時因這種羞愧而産生惱怒。
-
文獻出處
該詞可見于《新唐書·李景讓傳》中的例句:“景讓愧艴不能平,見宰相,自陳考深當代,即拜西川節度使。”
此處描述李景讓因考核結果感到羞慚憤懑,後主動向宰相陳述自己的功績,最終被任命為節度使,體現了“愧艴”的複雜情感。
-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古代或正式文本中,形容人物因尊嚴受損、事與願違而産生的矛盾心理,既有自我責備,又帶有不甘或怨怼的情緒。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屬于較為生僻的詞彙。
若需進一步了解類似詞彙(如“愧恧”“愧怍”等),可參考相關詞典或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鸊鹈劍草底差發赤楊蹙塵大樹鳄魚夾枋箄撫納負曝丐貸橄榄香工腳貫扃國副過錦颒濯狐鳴魚書婚生昏晝急潮接軌鸠民積貯空房寬減涼涼簪兒煉氣隆冬落後來冥藏逆迹砰铿批閱谯诟僑墓起急輕電秋晚渠挐屈情折謀生勢升望屎蜣螂十字街頭收羅樹叢說服誰尋熟銅酸性染料同貫偷儒頭晌土豪金香酒纖介憲辟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