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慚愧和畏懼。 唐 劉知幾 《史通·疑古》:“夫 姬氏 爵乃諸侯,而輒行征伐,結怨王室,殊無媿畏。”
“媿畏”是一個由“媿”(羞愧)和“畏”(畏懼)組成的成語,其含義與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含義
指因自身過錯或缺點感到羞愧與畏懼交織的心理狀态。其中“媿”強調因過失産生的慚愧感,“畏”則側重因後果或外界壓力引發的害怕情緒。
曆史用例
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疑古》中批評周朝諸侯時寫道:“夫姬氏爵乃諸侯,而辄行征伐,結怨王室,殊無媿畏。”此處指責諸侯缺乏對自身行為的羞愧與對王權的敬畏。
使用特點
相關說明
需注意“媿”為“愧”的異體字,現代漢語中多寫作“愧畏”,但古籍中仍保留原字形。
建議在閱讀古文時結合語境理解其情感層次,當代使用可優先選擇“羞愧畏懼”等通俗表達。
媿畏(kuì wèi)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因為感到害怕或驚恐而感到羞愧和慚愧。
媿的部首是女(nv),表示與女性相關的事物。它的總筆畫數是14。
畏的部首是田(tián),表示與土地或農業相關的事物。它的總筆畫數是10。
《媿畏》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漢語中。在繁體中,媿字保留了女和畏的原義,沒有任何變化。
在古代,媿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形狀更加扁平,像是女性遮住臉的樣子,也可以看作是一人屈服在畏懼之下的姿勢。這種寫法反映了古人對于“媿畏”情感的内在表達。
1. 他在故事中遇到了邪惡勢力,但他沒有媿畏,勇敢地面對挑戰。
2. 她對于公衆演講感到媿畏,但為了自己的夢想,她依然選擇去嘗試。
1. 媿怯(kuì qiè):害怕而膽小。
2. 媿弱(kuì ruò):害怕而無力。
3. 媿懦(kuì nuò):害怕而軟弱無能。
1. 懼怕(jù pà):害怕、畏懼。
2. 畏懼(wèi jù):害怕、敬畏。
勇敢(yǒng gǎn):無畏、不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