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礦物名。即硇砂。《魏書·西域傳·康國》:“出馬、駝、驢、犎牛、黃金、碙砂。” 宋 龔鼎臣 《東原錄》卷二一:“其所貿易,約八萬貫……其餘碙砂、琥珀、甘草之類,雖殘亦售。”《明史·劉季箎傳》:“ 陝 不産碙砂,而歲有課, 季箎 言於朝,罷之。”參見“ 硇砂 ”。
“碙砂”是礦物名,與“硇砂”為同一物質,是氯化物類礦物,主要成分為氯化铵(NH₄Cl)。以下是綜合解釋:
基本性質
硇砂分為紫色(紫硇砂)和白色(白硇砂)兩種,形态呈不規則晶體,表面粗糙,易溶于水,味鹹苦且有刺舌感。其形成與火山活動相關,天然氯化铵通過氣體凝華産生。
曆史與文獻記載
古代文獻如《魏書》《明史》均提及碙砂,用于貿易或作為地方特産,明代曾因陝地不産而取消相關賦稅。
藥用價值
分類與别稱
藏語稱紫硇砂為“卡如察”,古代亦名“鹵砂”。
如需更完整的用途或現代研究,可參考《本草綱目》及礦物學資料。
碙砂(gàng shā)是一個漢字詞彙,有時也可作為名詞使用。它指的是一種粗糙、顆粒狀的沙子或砂石。
碙砂這個詞由“石”和“尢”兩個部首組成。它一共由10個筆畫構成。
碙砂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使用砂石來磨制器物或建築材料。因此,碙砂這個詞逐漸形成并流傳至今。
在繁體字中,碙砂的寫法是“礮砂”。
古代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俗稱“古文”。關于碙砂的古代寫法,我無法提供确切資料。
1. 孩子們在碙砂堆中玩耍,忘記了時間。
2. 這些碙砂可以用來充填道路坑洞。
碙砂可以與其他詞彙組成新的詞組,如“碙砂堆”、“碙砂路”、“碙砂石”等。
碙砂的近義詞包括“石塊”、“石粉”、“沙粒”等。
碙砂的反義詞可以是光滑的石頭、細砂、細土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