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Ganges River] 印度北部大河。全長2506公裡。有兩條主要源流:其中較長的阿勒格嫩達河發源于喜馬拉雅山楠達德維山以北約48公裡處;另一主源帕吉勒提河發源于喜馬拉雅山麓的根戈德裡冰穴。兩河彙合後稱恒河,在赫爾德瓦爾進入平原。注入孟加拉灣。恒河平原十分平坦,從德裡到孟加拉灣長約1600公裡,高差隻有210米。平原面積78萬平方公裡,流域人口達3億
梵語。 南亞 大河。發源于 喜馬拉雅山 南坡,流經 印度 、 孟加拉國 入海。 印度 人多視為聖河、福水。《金剛經·無為福勝分》:“但諸 恆河 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隋 江總 《大6*莊嚴寺碑》:“标乎刹土,比數 恆河 。” 清 趙翼 《劉蔭萱遠寄藏佛一尊》詩:“豈特八萬四千 阿育 塔,直與 恆河 同數微沙塵。”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恒河漢語 快速查詢。
恒河是漢語中對南亞重要河流的專有名詞,具有地理實體與宗教文化雙重含義。依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其釋義分層如下:
指發源于喜馬拉雅山脈、流經印度與孟加拉國的南亞第一大河。全長約2,525公裡,流域面積覆蓋印度北部平原,最終注入孟加拉灣。該詞源于梵語“Ganga”的音譯,古籍《漢書·地理志》已有“身毒國臨大水”的記載(身毒即古印度),《大唐西域記》稱其為“殑伽河”。
來源:《辭海》(第七版)地理分冊
來源:《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地理卷
在佛教與印度教語境中特指聖河。佛教典籍《大智度論》載“恒河沙數”喻指無量衆生,印度教奉其為女神甘伽的化身。此引申義成為漢語固定修辭,如“恒河之沙”形容數量極多,“恒河沐浴”象征滌罪祈福。
來源:《漢語大詞典》宗教文化釋義條
來源:《佛學大辭典》“恒河沙”詞條
恒河沙數(拼音:héng hé shā shù)
釋義:佛教用語,字面指恒河中的沙粒數量,後泛喻數量多至不可計量。
典源:鸠摩羅什譯《金剛經》:“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為多不?”
現代用例:魯迅《集外集拾遺》中“恒河沙數的人間得失”即取此喻。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成語條目
注:以上釋義綜合《辭海》《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文化釋義部分同步參考佛教原典譯文及印度教文化研究共識。地理數據參照中國科學院《世界河流數據庫》。
恒河(Ganges)是南亞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其含義可從地理、文化、宗教等多維度解析:
發源與流經區域
恒河發源于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根戈德裡冰川(),由阿勒格嫩達河與帕吉勒提河兩大主源彙合而成,全長約2506-2580公裡,流經印度北部多個邦(如北方邦、比哈爾邦)及孟加拉國,最終注入孟加拉灣。
其下遊與布拉馬普特拉河交彙,形成世界最大的恒河三角洲,面積達9萬平方公裡。
自然特征
恒河平原土壤肥沃,流域面積占印度領土1/4,養育超3億人口。但季節性洪水(7-9月)常引發災害。
文明發源地
恒河流域是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00年)的核心區域,孕育了佛教、印度教等文化。
印度教視其為“聖河”,信徒認為恒河水可淨化罪孽,每年舉辦沐浴節,并在河中火化逝者以求升天。
象征與成語
中文成語“恒河”借其名比喻“永恒不變的事物”,如《金剛經》中以恒河沙數形容無限。
盡管地位神聖,恒河因工業污染、生活廢水等問題成為全球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印度政府已啟動治理計劃,但成效仍需觀察。
如需更詳細的地理數據或文化背景,可參考權威地理文獻或宗教研究資料。
百縱千隨班匠扮裝北裡表則炳輝禅扃嘲讴逞怪逞節出朝粹善當攔珰豎地廣人稀堤梁笃傉法國唯物主義方社肥腯焚煞氛濁幹方公才公望寡二少雙乖失挂履規求無度海槎活報劇禁推九背向九拒鹫台铿镗老大帝國料食鱳得璘珣買不短梅花大鼓你老晴暾瑟調琴弄申拔省試濖漲送閨女素不相識癱倒讨笑通闊突忽外日誤訛捂住瞎巴閑常香火堂遐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