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萑蒲的意思、萑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萑蒲的解释

(1).两种芦类植物。《左传·昭公二十年》:“泽之萑蒲,舟鮫守之。” 杨伯峻 注:“萑蒲即芦苇之类。” 明 朱朝瑛 《感怀》诗:“小鸟巢萑蒲,依然得其所。” 刘师培 《论中国古代财政国有之弊》:“而 春秋 之时 齐 以衡麓守山林之木,即萑蒲、薪蒸,盐蜃亦守以舟鮫、虞候、祈望之官。”

(2).因盗贼常聚集于萑蒲所生之地,故亦用以指盗贼出没之处。《陈书·留异传》:“萑蒲小盗,共肆贪残。”《旧唐书·高骈传》:“况自萑蒲盗起,朝廷徵用至多,上至帅臣,下及裨将,以臣所料,悉可坐擒,用此为谋,安能办事?” 明 吕坤 《盗对》:“一日,﹝ 强恕子 ﹞执劫杀者於萑蒲中。”

(3).指盗贼;草寇。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渊藪胥萃,萑蒲攸在。”《旧唐书·僖宗纪》:“今 平卢军 节度使 宋威 深愤萑蒲,请行诛讨。” 清 姚际唐 《念奴娇·由陈泾东望有怀城中家室》词:“ 陈涇 东望,可长嘆一旦萑蒲氛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萑蒲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词汇,既指具体植物,亦含文化引申义。其权威释义如下:


一、本义:两种水生植物

  1. 萑(huán)

    指荻类植物,属禾本科。茎秆高大,叶片细长,多生于水边湿地。古称“蒹葭”之属,见于《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

  2. 蒲(pú)

    即香蒲科植物,俗称“蒲草”。叶片可编织席、扇,花粉(蒲黄)可入药。《周礼·天官》载“蒲菹”为祭祀食品。

    来源:《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


二、引申义:盗贼聚集之地

因萑蒲丛生之地易于藏匿,春秋时郑国沼泽“萑苻泽”(今河南中牟)成为盗匪据点,故《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后以“萑蒲”代指盗贼出没的险地或叛乱滋生之所。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6年)


三、文化意象

  1. 荒凉之境

    萑蒲繁茂象征荒野,如《诗经·小雅》以“萑苇淠淠”渲染萧瑟之景。

  2. 治安隐喻

    历代文献如《宋史·李纲传》用“萑蒲”警示社会动荡,如“靖康盗起,萑蒲啸聚”。


综合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萑蒲”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其解释可综合如下:

一、植物学含义

指两种芦类植物,即“萑”与“蒲”(或“苇”)。

二、地理与历史引申

因萑蒲丛生的沼泽地带易藏匿盗贼,故引申为盗贼出没之处。

三、社会文化含义

直接代指盗贼或草寇,常见于古籍。

“萑蒲”本为植物名,因生长环境特性衍生出盗贼相关的引申义,体现了汉语词汇从自然物象到社会隐喻的演变。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含义,如《诗经》中偏向植物本义,历史文献中多指盗贼。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辞海》《左传》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安阳李坳塘拜寄白鷄年冰叟不切实际不一一疮疹催逼挫磨逮行单人滑儋石得意忘象迭宕抵死瞒生对簿公堂法宫枫落吴江浮翔弓兆瓜米孤标傲世汗马牛合祭荒墟驩声活字印刷渐进囏屯击鉢结和技系踽凉牢忧鹩哥领事馆鸾扇芦沟桥默到摩纳哥泥掌七辞屈附禳解三千九万涩噎深永树肤讼源素淡逃兵特支同工同酬瓦藓委绝畏懦闲接推理孝廉禊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