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氣不忿 ”。不服氣。《金6*瓶6*梅詞話》第十一回:“論起 春梅 又不是你房裡丫頭,你氣不憤還教他伏侍大娘就是了。”《紅樓夢》第六一回:“沒的 趙姨奶奶 聽了,又氣不忿,反説太便宜了我。” 鄧友梅 《話說陶然亭》:“﹝ 老管 ﹞想到自己是被人硬逼着走到這墳墓裡來的,既氣不忿,又委曲,可又想不出離開這一夥他該往哪裡去。”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氣不憤漢語 快速查詢。
“氣不憤”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氣不憤”生動刻畫了因不公或委屈導緻的強烈情緒,常見于古典文學和日常表達。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查閱《紅樓夢》《金瓶梅》等原著。
《氣不憤》是一個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意思是非常憤怒或非常生氣。下面我們來了解它的拆分部首、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成語《氣不憤》的拆分部首是“氣”和“忄”。其中,“忄”是“心”的偏旁部首,表示與情感、内心相關的含義。“氣”的拼音是“qì”,它表示人的情緒、感情,以及外界的影響。
根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氣”字有6個筆畫。
《氣不憤》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後漢書·董卓傳》中。故事說的是董卓心懷叵測,行事兇殘,造成人們的不滿和憤怒。後來,這個成語就用來形容人們被激怒、怨憤的心情。
《氣不憤》的繁體字為「氣不憤」。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有些字的字形和現在有所不同。根據曆史資料,古時候寫“氣”字是“氣”,字形上加了一個“心”的部首,表示與情感、内心相關的涵義。而“憤”字的古代字形則是“忿”,在現代漢字中是“忿”的簡化寫法。
1. 他聽到了那些謊言,感到非常氣不憤。
2. 他被朋友背叛了,内心十分氣不憤。
1. 憤怒:表示生氣或憤怒的情緒。
2. 憤世嫉俗:指對社會現象表示不滿、憤怒。
3. 憤然:表示生氣或憤怒的樣子。
憤怒、生氣、憤慨。
平靜、冷靜、滿意。
希望以上對于《氣不憤》這個成語的解釋能滿足您的需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