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官軍的意思、官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官軍的解釋

[goverment army] 舊時國家的正式軍隊

天陰黑,自張柴村以東道路皆官軍所未嘗行。——《資治通鑒·唐紀》

詳細解釋

舊稱政府的軍隊。 晉 葛洪 《抱樸子·至理》:“昔 吳 遣 賀将軍 讨山賊,賊中有善禁者,每當交戰,官軍刀劍皆不得拔,弓弩射天皆還向。” 唐 杜甫 《悲陳陶》詩:“都人迴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花月痕》第四六回:“ 狗頭 夤緣獻策,破了 烏衣 官軍。” 吳組缃 《山洪》十六:“說是有一支官軍要從 徽州 那邊翻山過來,經過本縣,開到 清弋江 前線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官軍是漢語中具有明确曆史語義的複合詞,由"官"和"軍"兩個語素構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定義,官軍指"舊時稱政府的正規軍隊"(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其構詞理據中,"官"表官方屬性,強調政權主體性;"軍"指成建制的武裝集團,二者組合形成具有政權隸屬特征的軍事機構指稱。

在曆史語境中,官軍的概念具有三層内涵特征:

  1. 政權正統性:區别于地方武裝或民間軍事力量,特指中央政權直接統轄的軍事建制。如《漢語大詞典》引《後漢書》注"官軍者,漢兵也"(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強調其政權代表屬性。
  2. 職能雙重性:既承擔國防職能,又具備維護統治秩序的内政功能。宋代《武經總要》記載"官軍之設,所以衛社稷、安黎元"(來源:中華書局《武經總要校注》),體現其軍政雙重屬性。
  3. 制度演變性:曆代官軍建制呈現階段性特征,唐代府兵制、明代衛所制均屬官軍制度的不同形态。《中國軍事通史》指出"官軍體系在清代完成向新式陸軍的轉型"(來源: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國軍事通史》)。

該詞的語義邊界在近現代發生遷移,《現代漢語詞源》标注其作為曆史詞彙的定位,當代語境中多出現于曆史文獻及文學作品中,如《三國演義》第五回"衆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衆皆失驚。正欲探聽,鸾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其酒尚溫"(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三國演義》校注本),此處"衆諸侯"所率即屬官軍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

“官軍”是古代漢語中對政府或朝廷所轄正規軍隊的稱呼,在不同曆史文獻中均有明确記載。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官軍指舊時國家或朝廷直接管轄的正式軍隊,區别于地方武裝或民間勢力。該詞常見于史書及古典文學中,如《資治通鑒》提到“自張柴村以東道路皆官軍所未嘗行”。

  2. 曆史背景與用例

    • 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描述官軍與山賊作戰時兵器失效的情景,體現其官方性質。
    • 唐代:杜甫《悲陳陶》中“日夜更望官軍至”反映了民衆對朝廷軍隊的依賴。
    • 明清小說:如《三國演義》提到“官軍望風披靡”,強調其作為政府軍事力量的象征。
  3. 近義詞與相關概念
    近義詞包括“官兵”“朝廷軍”,反義詞則為“叛軍”“義軍”等非官方武裝。其核心特點是代表中央政權行使軍事職能。

  4. 現代語境中的延伸
    當代雖不再使用“官軍”一詞,但其内涵可類比為國家正規軍,如現代軍隊體系中的國防軍。

總結來看,“官軍”是古代對政府正規軍隊的統稱,承載着維護政權、平定動亂的功能,常見于曆史及文學作品中。如需更全面例證,可參考《資治通鑒》《三國演義》等原典。

别人正在浏覽...

八還倍程壁立千仞長蟲長書扯閑篇充榦粗風暴雨達教大集體撣殘诋短定閲東陵道斷場獨化頓劣反說肥澤紛回撫署浮翳共頭鈎織郭巾骨戰火葬護秋節鎮季節洄遊荊雞進賢黜佞聚米為谷居于克伏鍊帶連底曆朝聖訓烈操髗骨馬馬虎虎南極仙翁念佛珠取予有節認影爲頭軟鋪鋪掃興食籍實驗田霜鴻數不勝數水到渠成朔飙天足托缽危隥物采烏犀銷縮狎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