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置兵力。《國語·吳語》:“王不如設戎,約辭行成,以喜其民。” 韋昭 注:“言不如設兵自守,卑約其辭,以求平於 吳 , 吳 民必喜。”
“設戎”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軍事語境,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設戎”指設置兵力或籌備軍隊,強調軍事部署或戰争準備。其中“設”意為設立、布置,“戎”代指軍隊或軍事行動。
軍事籌備
該詞常見于描述戰争前的軍隊組織、防禦工事布置等場景,如《國語·吳語》記載:“王不如設戎,約辭行成,以喜其民”,意為通過設置兵力自守,同時以謙辭求和來安撫民心(韋昭注)。
曆史文獻用例
例如《史記》中“設戎以待敵”,指布置軍隊等待敵人來襲,體現了該詞在實戰中的具體應用。
“設戎”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用于解讀古代文獻或曆史研究。其含義可類比現代詞彙“軍事部署”“備戰”等,但帶有更強的古典色彩。
如需進一步了解《國語》《史記》中的具體用例,中的原文及注釋。
《設戎》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籌備和組織征戰軍隊。
《設戎》的拆分部首是“戈”,筆畫數量為8。
《設戎》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典籍《詩經》中的《設诰》篇。其中,《設诰》一詞原指為國家制定備戰計劃、調整軍隊編制等。
在繁體字中,《設戎》的寫法為「設戎」。
在古代寫法中,可以采用「擅軍」、「劍築雄」等寫法代替《設戎》這個詞。
1. 國家迫切需要《設戎》,以應對來自北方的入侵。
2. 在戰亂時期,首先要做的就是《設戎》,以确保國家安全。
設想、設立、戎馬、軍旅、備戰。
籌備戰争、組織軍隊、調兵遣将。
解除戰争、裁軍、和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