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送宾客的候人,主管斥候的军候,占卜吉凶的官员等,都可称候官。(1)占候之官。《汉书·王莽传下》:“又候官奏月犯心前星,厥有占,予甚忧之。”(2)执掌侦伺刺探情况的官员。《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元年》:“候宫千数,重罪受賕不列,轻罪吹毛发举,宜悉罢之。” 胡三省 注:“ 魏太祖 置候官,以伺察内外。”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卷七:“ 魏 有校事官,似 北魏 之候官, 明 之厰卫。”参见“ 候人 ”、“ 候者 ”。
“候官”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和用法分析。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占候之官
负责观测天象、占卜吉凶的官员。例如《汉书·王莽传》记载候官曾奏报“月犯心前星”的天象,用以推断国运。
侦伺刺探的官员
类似监察机构,负责情报搜集与监督内外官员。如北魏时期,魏太祖设置候官以监察官员行为,职能类似于明代的厂卫制度。
“候官”是福建地区的古县名,东汉时确立,后因避讳改为“侯官”。其地域范围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
“候官”需根据具体历史文献区分其官职属性或地理指向。若需进一步了解福州“侯官”文化或古代监察制度,可参考《资治通鉴》《癸巳存稿》等文献。
候官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等待上任官职或者在某一职位等待接替者。这个词常常用于描述官员的升迁、调动或者离任的过程。
候官的拆分部首是亻(人)和口(口语),它的总笔画数为9画。
候官一词的来源比较明显,它是由“候”和“官”两个字组合而成。而繁体字“候”是“傍遽”的异体字。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往往与现代有所不同。相比现代写法的一体化和简化,古汉字的形态较为复杂。候官在古时候的写法是「侯」。
1. 他因为表现出色一直在候官,等待升为区县的主要官员。
2. 在候官过程中,他接受了各方面的考核和培训。
组词:
候任、候补、候选、官职、官位、升迁。
近义词:
候选、候补、替代。
反义词:
卸任、离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