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送宾客的候人,主管斥候的军候,占卜吉凶的官员等,都可称候官。(1)占候之官。《汉书·王莽传下》:“又候官奏月犯心前星,厥有占,予甚忧之。”(2)执掌侦伺刺探情况的官员。《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元年》:“候宫千数,重罪受賕不列,轻罪吹毛发举,宜悉罢之。” 胡三省 注:“ 魏太祖 置候官,以伺察内外。”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卷七:“ 魏 有校事官,似 北魏 之候官, 明 之厰卫。”参见“ 候人 ”、“ 候者 ”。
候官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历史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一、古代官职名称 候官最早见于汉代,是边境军事防御体系中的官职,负责侦察敌情、传递军情。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候官隶属都尉府,管辖范围包含“候”“部”“燧”三级建制,每候官统辖约5个部,每部下设6-8个烽燧。此官职在居延汉简等出土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其职能类似于现代的边防哨所指挥官。
二、历史地名 候官曾作为县名存在于中国东南地区。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考证,东汉时期在会稽郡设置候官县(治所在今福建省闽侯县),南朝梁时改称东候官。该地名至隋朝废止,但作为福建地区早期行政建置,对研究东南开发史具有重要价值。
注:以上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卷第1486页、《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71页等权威辞书。
“候官”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和用法分析。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占候之官
负责观测天象、占卜吉凶的官员。例如《汉书·王莽传》记载候官曾奏报“月犯心前星”的天象,用以推断国运。
侦伺刺探的官员
类似监察机构,负责情报搜集与监督内外官员。如北魏时期,魏太祖设置候官以监察官员行为,职能类似于明代的厂卫制度。
“候官”是福建地区的古县名,东汉时确立,后因避讳改为“侯官”。其地域范围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
“候官”需根据具体历史文献区分其官职属性或地理指向。若需进一步了解福州“侯官”文化或古代监察制度,可参考《资治通鉴》《癸巳存稿》等文献。
百鍊刀八马卑顺不脩边幅晨鷄楚石大人物典牧断瓦残垣顿整独醉犯霄翻转搞平衡怪险騧马合赙黑不溜偢何满子画集滑稽剧灰簇簇卉物虎穴龙潭践政疾患尽勾金石之交九鼎空腹便便赉恤列岛柳公权柳线龙阁隆夸鸣駝靡徙靡有孑遗母音囊漉淖潦弄机农隐平价贫穷潦倒泼钐迁客骚人却论湿姑嘶喝伺瑕导蠙私自松瘦送形随寓而安厅头婉奕文杰瞎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