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official cap button in the Qing Dynasty]∶ 清代用以區别官員等級的帽飾。分别飾紅寶石、珊瑚、青金石、水晶等。也稱“頂帶”
(2) [be thankful]∶感激
舉家頂戴不盡
(3) [salute]∶敬禮
(1).敬禮;感恩。 晉 法顯 《佛國記》:“則詣精舍以華香供養。供養已,次第頂戴而去。”舊題 唐 柳宗元 《龍城錄·趙昱斬蛟》:“ 昱 ( 趙昱 )左手執蛟首,右手持刀,奮波而出,州人頂戴,事為神明。”《封神演義》第九三回:“幸毋過責,不勝頂戴!”《儒林外史》第七回:“ 範進 道:‘門生終身皆頂戴老師高厚栽培。’”
(2).供奉;擁戴。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你們蹐跼在牢獄之中還嫌身太自由,你們頂戴着暴君還要貢獻羔羊、春酒。”
(3).謂雙手持物舉過頭頂。表示緻敬。 唐 元稹 《韋氏館與周隱客杜歸和泛舟》詩:“持君寶珠贈,頂戴頭上頭。”
(4).謂花朵着生在枝條的頂端。 宋 陳亮 《蔔算子·九月十八日壽徐子才》詞:“頂戴禦袍黃,疊秀金棱吐。仙種花容晚節香,人願争先睹。” 姜書閣 箋注:“詞雲‘頂戴’者,言枝上着花也。”
(5).謂頭上承物。 元 馬緻遠 《黃粱夢》第二折:“他在那長朝殿前班部裡擺,你教他把屎盆兒頂戴,兀的不屈沉殺了拜将築壇臺!”
(6).頭戴(帽子)。 郭沫若 《文學革命的回顧》二:“不久之間文學革命的榮冠差不多歸了 胡適 一人頂戴。”
(7).承受;繼承。《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假如那王孫公子倚傍着祖宗勢耀,頂戴着先人積攢下的錢財,不知稼穡,又無甚事業,隻圖快樂,落得受用,卻不知樂極悲生,也終有馬死黃金盡的時節。”
(8).猶頂替。謂以此代彼。 元 無名氏 《謝金吾》第一折:“這都是 王樞密 、 王樞密 的計策,故意教 謝金吾 、 謝金吾 來拆壞,強把着 宋真宗 、 宋真宗 來頂戴。”
(9). 清 代用以區别官員等級的帽飾。依頂珠品質、顔色的不同而區分官階大小。也稱“頂子”、“頂帶”。《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 桂花 帶了土老兒到京城裡去,居然同他捐了一個二品頂戴的道臺。” 太平天囯 楊秀清 蕭朝貴 《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中國有中國之衣冠,今 滿洲 另置頂戴,胡衣猴冠,壞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國之人,忘其根本也。” 老舍 《神拳》第四幕:“我,頭品頂戴,三眼花翎,給你請安啦!”參閱《清史稿·輿服志二》。
頂戴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專屬性的名詞,主要指向清代官員冠帽上的裝飾品,用以标識官員品級。以下從詞源、功能、形制三方面詳述:
詞源與基本含義
“頂戴”一詞由“頂”(頭部)與“戴”(佩戴)構成,字面意為“冠于頭頂之物”。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最早見于清代典章制度,特指官員禮帽頂部的裝飾組件。《辭海》進一步解釋,其作為官階标志的功能始于清順治年間,與“花翎”并稱“頂戴花翎”。
等級象征與材質規範
頂戴的核心部件為“頂珠”,其材質嚴格對應官員品級:
此分級制度載于《清史稿·輿服志》,并規定官員革職需摘除頂戴,凸顯其身份符號屬性。
文化延伸與現代轉義
《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指出,“頂戴”在近代文學中常隱喻官場身份,如《官場現形記》以“丢了頂戴”暗指罷官。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成語“頂戴榮恩”等特定語境。
“頂戴”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
作為清代官制術語,指通過冠帽頂珠材質區分官員品級的制度。具體等級劃分:
注:需注意現代漢語中該詞已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特定文化語境中。部分詞典标注的"成語"屬性(如)可能存在争議,更權威來源均未将其歸類為成語。
钣錠備位充數本奏辯政避雷針補輯不可磨滅柴頭昌昌陳人斥奪侈華楚楚可人丹鬉電介質掉趣東搜西羅獨繭絲頓劣焚符破玺分音負途高國廣大教化主姑獲歸高故壟晧旰橫議畫栱黃幡花屏回乾就濕忌刻經濟特科經史笥九域沮辱睽疑苦節黎黔龍翔虎躍亂劄劄每日凝網前箸侵黑睿氣三焦設處説笑話四方志宋瓷鎖紐童叟無欺媮閑王猶想當然蝦仁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