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相傳為 堯 舜 時隱士。《莊子·讓王》:“ 舜 以天下讓 善卷 。 善卷 曰:‘餘立於宇宙之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呂氏春秋·下賢》:“ 堯 不以帝見 善綣 ,北面而問焉。” 唐 王維 《過沉居士山居哭之》詩:“ 善卷 明時隱, 黔婁 在日貧。”
(2).洞名。旅遊勝地,在 江蘇省 宜興縣 西南 螺岩山 上。有上、中、下、後四洞,多大型石筍和鐘乳石,形成石獅、石象等景物。下洞地下河可行小舟,自後洞出。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江南七·常州府》:“﹝ 國山 ﹞其東南曰 善卷洞 ,一名 龍巖洞 。有三:一曰乾洞,其二曰大、小水洞。相傳 周幽王 二年,洞忽自裂,門廣二十尺,初入若險仄,中極平曠,可坐千人。”
“善卷”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綜合多來源信息解釋如下:
一、曆史人物(堯舜時期隱士) 善卷是上古堯舜時代的著名隱士,以高潔德行聞名。據記載,舜曾欲将天下禅讓給他,但善卷堅辭不受,并留下名言:“餘立于宇宙之中……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他歸隱于枉山(今湖南常德德山),被尊為“德祖”,其道德思想成為中華德文化的重要源頭。後世常德“德山山有德”的贊譽即源于此。
二、溶洞景觀(江蘇宜興旅遊勝地) 善卷洞位于江蘇省宜興市西南螺岩山,屬喀斯特地貌溶洞群,包含上、中、下、後四洞。洞内遍布石筍、鐘乳石,形成石獅、石象等天然景觀。下洞有地下河可供泛舟,遊客可從後洞出,形成獨特的水陸聯遊體驗。該洞在清代文獻《讀史方輿紀要》中已有記載,相傳周幽王時期曾自然開裂形成入口。
注:部分文獻稱善卷為山東單縣人(今菏澤市單縣),但歸隱地存在湖南與江蘇兩種說法,可能源于不同曆史記載或地域文化傳承差異。
《善卷》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善良的人或行善的人。善良是指具有良好品德、善于助人、積極向上的品質。
《善卷》這個詞的部首是 "口"(kǒu),即表示“口”的意思。它的筆畫數是八畫。
《善卷》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模糊,可能是出自古代文獻或經典中的描述。在繁體字中,該詞的寫法為「善卷」。
在古時候,對于《善卷》這個詞的寫法可能不太統一,因為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差異。然而,基本上仍然采用了現代的「善卷」的書寫方式。
1. 他是一個善卷,總是樂于助人。
2. 善卷的人們常常主動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
1. 善良、善行、善舉、善心、善事
2. 卷心菜、卷發、卷筒紙、卷曲、卷軸
仁德、好人、好心人、善人
惡人、惡棍、壞人、惡心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