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保民的意思、保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保民的解釋

(1).安民;養民。《書·梓材》:“欲至于萬年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孟子·梁惠王上》:“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國語·周語上》:“至于 武王 ,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 韋昭 注:“保,養也。”《漢書·匡衡傳》:“蓋保民者,‘陳之以德義’,‘示之以好惡’,觀其失而制其宜,故動之而和,綏之而安。” 顔師古 注:“保,養也;陳,施也。”

(2).保護人民。《左傳·昭公十八年》:“ 子大叔 曰:‘寶以保民也,若有火,國幾亡。可以救亡,子何愛焉?’” 宋 曾鞏 《與孫司封書》:“蓋先事以為備,全城而保民者,宜責之 陳拱 ,非 宗旦 事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保民”一詞主要包含兩層含義,結合古籍和現代解釋如下:

一、核心含義

  1. 安民/養民
    指通過治理使百姓生活安定,體現統治者對民衆的關懷與撫育。例如《尚書·梓材》提到“子子孫孫永保民”,強調延續安民政策的重要性;《孟子·梁惠王上》中“保民而王,莫之能禦”則說明以安民為核心的治國理念能赢得民心。

  2. 保護人民
    側重于對外部威脅的防禦和對民衆利益的維護。如《左傳》記載子大叔主張“寶以保民”,強調國家資源應用于保護民衆安全;宋代曾鞏也提到“全城而保民”,指通過防禦措施保障百姓平安。

二、延伸與應用

三、總結

“保民”既包含主動治理以改善民生的内涵,也涵蓋被動保護民衆免受侵害的職責,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民本”思想的重視。

網絡擴展解釋二

《保民》是一個代表着保護人民的概念的詞語。較常見的一種常用拆分部首方式是“示”和“口”,其中“示”表示神明的意思,而“口”則表示嘴巴。《保民》這個詞由這兩個部首組成,意味着神明口中的話語,即保護人民的命令。 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經典《詩經》中的《大雅·抑》篇。在這篇古詩中,有着這樣的一句話:“保民之深德。”(保護人民之深厚美德)。從此以後,《保民》逐漸成為表達保護人民的含義的一個重要詞語。 《保民》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仍然是使用相同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以将《保民》寫作「保㧏」。這種寫法在古代并不常見,現代已很少使用。 以下是一些示例句子,展示了如何使用《保民》這個詞語: 1. 我們的目标是保民安樂,促進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2. 治理者應當時刻牢記保民的責任,以人民的需求為出發點。 一些組詞是: 1. 保護人民 2. 保公正 3. 保安全 一些近義詞是: 1. 保護百姓 2. 奉公守法 3. 為人民服務 一些反義詞是: 1. 不顧民生 2. 忽視公平 3. 危害安全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會很樂意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