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戰國 名家 公孫龍 的“離堅白”和 惠施 的“合同異”之說。 公孫龍 認為“堅”、“白”是脫離“石”而獨立存在的實體,從而誇大了事物的差别性,而抹殺了其統一性; 惠施 看到事物間的差異和區别(小異),但以“合同異”的同一(大同),否定差别的客觀存在。兩者都隻強調事物的一個方面,而否定其他方面,因而都流為詭辯。 唐 楊炯 《崇文館宴集詩序》:“周旋揖讓,觀禮儀之溢目;合異離堅,聞辯論之盈耳。”
“合異離堅”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成語,其含義與戰國時期名家的辯論學說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融合了名家兩大核心命題:
該成語反映了戰國時期“名實之辯”的思想交鋒,成為中國古代邏輯學發展的重要見證,常見于評價思辨類文獻中,如南朝任昉《<王文憲集>序》即用此典喻指辯才。
建議需要深入理解者可參考《公孫龍子·堅白論》與《莊子·天下篇》中關于惠施學說的原始文獻。
《合異離堅》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不同的事物合在一起,又能堅定地保持自己的特性和個性。
《合異離堅》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合”、“異”、“離”和“堅”四個部分。
其中,“合”字的部首是“口”,總共有六筆;
“異”字的部首是“八”,總共有七筆;
“離”字的部首是“示”,總共有九筆;
“堅”字的部首是“土”,總共有七筆。
《合異離堅》這個詞最早出自《周易·系辭下》:“堅執中正而志意不移,可以與人親近而無壞也。合:聚合;異:不同;離:分離、離去。”這段文字意味着合而不同、離而不乖,能夠保持自己獨立的個性與特點。
《合異離堅》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合異離堅」。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些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
例如,“合”在古代寫作“HM”,“異”寫作“HLB”,“離”寫作“HBM”,“堅”寫作“MGH”。其中,“H”和“M”是合字和異字的通假寫法,而“L”、“B”、“G”是離字和堅字的通假寫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個性,隻有合異離堅,才能真正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
組詞有:合并、異國、離心、堅持。
近義詞有:和諧統一、同異共存、離合悲歡、堅毅不拔。
反義詞有:分散、同一、親近、軟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