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恨骨的意思、恨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恨骨的解釋

抱恨而死者的骸骨。 金 房皞 《哭楊叔能》詩:“亂後有誰收恨骨,眼前無復見斯人。” 元 王恽 《義俠行》:“狂圖祇與蝥蛛靡,至今恨骨埋 秦 關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恨骨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冷僻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深植于骨髓的怨恨情緒。該詞由"恨"與"骨"兩個語素構成,前者表怨恨情感,後者以骨骼的深入性比喻情感之深刻程度,整體形成遞進式比喻結構。

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最早見于明代話本《醒世恒言》,在第二十九卷"盧太學詩酒傲王侯"中描述"恨骨難消,冤魂不散",形象展現人物遭受不公待遇後的持久怨念。清代李漁《閑情偶寄》詞曲部亦用"恨骨嶙峋"形容戲劇人物的悲憤形象,體現其在古典文學中的藝術表現力。

從語義演變角度看,現代《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将其歸類為"情感隱喻詞",與"切骨之恨""刻骨仇恨"構成近義關系,但相較後者更側重生理痛感與心理情感的融合。在方言研究中,《北京話詞語》記錄該詞在京津冀地區曾有"恨得牙根癢"的俚俗變體,反映其在地域文化中的傳播軌迹。

需特别說明的是,該詞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未單列詞條,主要作為文學性語彙存在于詩詞創作與曆史文獻研究領域。學者王力在《漢語詞彙史》中指出,這類"身體部位+情感"的構詞方式,是漢語情感表達從具象到抽象發展的重要例證。

網絡擴展解釋

“恨骨”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定義
    指抱恨而死者的骸骨,即因生前未能實現願望或蒙受冤屈,死後仍留有遺憾的遺骨。該詞多見于古典詩文,帶有悲怆的情感色彩。

  2. 出處與例句

    • 金代房皞《哭楊叔能》中寫道:“亂後有誰收恨骨,眼前無複見斯人”,表達戰亂後無人安葬含恨之人的哀歎。
    • 唐代李賀《綠章封事》有“休令恨骨填蒿裡”之句,通過招魂意象寄托對逝者的撫慰。
    • 元代王恽《義俠行》提到“至今恨骨埋秦關”,暗喻俠客壯志未酬的遺恨。
  3. 用法解析
    該詞常與“招魂”“埋骨”等意象結合,用于渲染悲劇氛圍或批判社會不公。例如“恨骨填蒿裡”既指骸骨散落荒野,也暗含對世道的控訴。近義詞包括“怨骨”“遺骸”,相關成語如“恨入骨髓”“刻骨仇恨”等。


如需進一步探究該詞在不同語境中的文學表現,可參考漢典或古典詩詞集中的完整引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百骁把牢本福貶顔兵聞拙速剝極必複踣墜倒伏刁詞吊鬥釣竿手多大發楞分例阜茂撫鎮概心高爾基高軌刮土兒龜婆和孺畫荻教子活力戶說簡簡殲擊機監決積古急忙忙寇鄧聊齋趔趔趄趄慢條厮禮梅花弄腦炎釀肆蟠道鋪謀遷湊前件瓊酥瓊崖賞重苫蓑扇訹豕亥魚魯手戟爽曙熟草睡懶覺四川盆地酸酽逃獄蜓蚞通裁外私香羅霞腮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