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 away with a witness] 怕洩露秘密而害死知情人
(1).為防止洩密而害死知道内情的人。《戰國策·楚策四》:“ 李園 既入其女弟為王後,子為太子,恐 春申君 語洩而益驕,陰養死士,欲殺 春申君 以滅口。”《人民文學》1977年第10期:“這和 鳳姐 為了滅口而命 旺兒 ‘務将 張華 治死’的作為如出一轍。”
(2).采取某種措施,避免給人以口實。《史記·刺客列傳》:“ 秦 将 樊於期 得罪於 秦王 ,亡之 燕 。太子受而舍之。 鞠武 曰:‘不可……願太子疾遣 樊将軍 入 匈奴 以滅口。’”《紅樓夢》第九四回:“偷玉的人要叫夫人查出來,明知是死無葬身之地,他着了急,反要毀壞了滅口,那時可怎麼處呢?” 梁斌 《紅旗譜》一:“那不是什麼砸鐘賣銅頂田賦,是要砸鐘滅口,存心霸占河神廟前後四十八畝官地!”
“滅口”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具體解釋:
指為了保守秘密或掩蓋真相,通過極端手段(如殺害或威脅)使知情者無法洩露信息。常見于“殺人滅口”等搭配,強調通過消除知情者來防止秘密外洩。
消除知情人
指通過殺害、威脅等方式使掌握内情的人無法開口。例如《戰國策·楚策四》中記載的“陰養死士,欲殺春申君以滅口”,即為此意。
避免留下口實
廣義上也可指采取非暴力手段消除可能引發争議的證據或言論。例如《紅樓夢》提到“毀壞證據滅口”的擔憂。
《史記·刺客列傳》記載樊於期逃至燕國後,太子丹采納建議将其送往匈奴以“滅口”,此處指避免引發秦燕矛盾。
“滅口”核心含義是消除信息洩露風險,既包括極端暴力手段,也涵蓋其他隱蔽措施。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程度和方式。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滅口是一個成語,意為殺死或者迫使某人不敢說話以保守秘密。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滅”和“口”。
拆分部首和筆畫:這個成語的第一個字“滅”,它的部首是火,共有5個筆畫。第二個字“口”,它的部首是口,共有3個筆畫。
來源:滅口一詞最初出現在《水浒傳》這本古代小說中,描述了殺人後為了保密不讓被害者的親屬說出真相的行為。
繁體:《滅口》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滅口」。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口」字的寫法會稍微有些不同,稱為「囗」。所以在古時候,「滅口」的寫法為「滅囗」。
例句:他們為了掩蓋真相,采取了滅口的手段。
組詞:滅聲、口風緊、封口、閉口。
近義詞:杜口、消聲匿迹。
反義詞:逍遙法外、開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