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會親的意思、會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會親的解釋

[meet relatives] 一種舊時風俗,結婚後男家女家互邀親屬相見

詳細解釋

舊時結婚後男女兩家互邀親屬相見之禮。 宋 吳自牧 《夢粱錄·嫁娶》:“至一月,女家送彌月禮合,壻家開筵,延款親家及親眷,謂之賀滿月會親。”《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隻得又尋了 王三 ,寫一紙票,又往 褚員外 家借了六十金,方得發迎會親。” 魯迅 《彷徨·離婚》:“這回是他家新年會親,連城裡的 七大人 也在。”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會親”是中國傳統婚俗中的一個環節,指男女雙方在結婚後互相邀請親屬見面相識的禮儀。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會親是舊時婚禮流程的一部分,通常在婚後由男方或女方家庭設宴,邀請對方家族的親屬見面,以确認親屬關系并增進兩姓之好。這一習俗在宋代已有明确記載,如《夢粱錄》提到“賀滿月會親”,即在孩子滿月時再次宴請親屬。

  2. 形式與時間
    根據文獻記載,會親的時間并不固定。除婚禮次日外,也可能在婚後一個月或滿月時舉行。例如《初刻拍案驚奇》中提到“發迎會親”,即男方迎親後安排會親宴。此外,《西遊記》中也有“明晨會親”的描述,說明儀式常伴隨筵席進行。

  3. 社會意義
    這一習俗旨在通過親屬間的正式會面,強化婚姻的社會認可度,同時幫助新家庭融入雙方家族網絡。在傳統宗族社會中,會親具有确立親屬身份、維護家族聯繫的作用。

  4. 現代演變
    目前,“會親”作為特定名稱的習俗已較少見,但其核心形式仍保留在現代婚禮中。例如部分地區的“回門宴”或婚後的家族聚會,可視為會親傳統的延續。

需注意的是,不同地區對會親的具體形式可能有所差異,建議結合地方志或民俗研究資料進一步了解細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會親》的意思

《會親》是指親自采訪、親自會見的意思。這個詞常用于新聞行業或政府官員與外賓會面等場合,表示親自與對方接觸或進行交流。

《會親》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會親》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亠(tóu),表示“蓋”;右邊的部首是口(kǒu),表示“口”。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會親》的來源

《會親》一詞是中國古代所創造的漢字詞語,源于古代文字的發展,并逐漸成為今天的用字習慣。

《會親》的繁體

《會親》的繁體字為「會親」。

《會親》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會親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楷書中,親字的右邊會加上一個方塊或者象形,表示人與人相親相近的意思。

《會親》的例句

1. 記者會親這位名人進行專訪。
2. 歡迎你親自會親相關官員,以解決問題。

組詞

會談、會面、親自、親近、會晤

近義詞

親自、親切、接見、接洽、問候

反義詞

代理、間接、脫節、疏遠、不接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