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帑的意思、寄帑的詳細解釋
寄帑的解釋
同“ 寄孥 ”。《孔叢子·居衛》:“所願者唯君修禮義,富百姓,而 伋 得寄帑於君之境内,從襁負之列,其榮多矣。”
詞語分解
- 寄的解釋 寄 ì 托付:寄托。寄存。寄情。寄懷。寄意。 依靠,依附:寄居。寄食。寄生蟲。 托人傳送,特指由郵局傳遞:寄信。寄錢。 認的親屬:寄父。寄母。寄子。 筆畫數:; 部首:宀; 筆順編號:
- 帑的解釋 帑 ǎ 古代指收藏錢財的府庫或錢財:帑藏(刵 )(指國庫)。府帑(府庫裡的錢財)。重(恘 )帑(大量的錢財)。 帑 ú 古同“孥”,兒女。 鳥尾:鳥帑。 筆畫數:; 部首:巾;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寄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jì tǎng(注音:ㄐ一ˋ ㄊㄤˇ)
- 含義:同“寄孥”,意為寄托妻子和兒女,即托付家屬或家眷。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多指将親屬安置于他處以尋求庇護或依附。
二、出處與用法
- 文獻例證:
《孔叢子·居衛》中記載:“所願者唯君修禮義,富百姓,而伋得寄帑於君之境内,從襁負之列,其榮多矣。”
此處“寄帑”即表達孔子後裔希望依附賢君以安頓家眷的意願。
三、詞義解析
- “寄”:有“托付”“依附”之意,如“寄居”“寄情”等。
- “帑”:古義多指“錢財府庫”,但在此詞中與“孥”(nú,指兒女)相通,引申為家眷。
四、相關詞彙
五、注意事項
- 該詞現代已極少使用,主要見于古籍或文言文研究,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 部分文獻中“帑”可能因通假字或訛變産生歧義,需以權威古籍注解為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孔叢子》等典籍或漢語詞源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寄仄》這個詞的意思是寄托、投放。該詞的拆分部首是宀和貝,其中宀表示“房屋”,貝表示“貝殼”。根據部首和筆畫的順序,該詞的部首和筆畫分别是宀、十、一、十、一、貝,共計六畫。
《寄仄》一詞的來源比較複雜,一種說法是來自佛教梵文中的 "dhāraṇī" (持),意為借力于佛法的保護力量。另一種說法是來源于古代漢字演變的結果,根據曆史文獻記載,這個寫法最早見于明代的《康熙字典》。
《寄仄》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區别。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但《寄仄》這個詞的寫法在相當長的時期内并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
以下是《寄仄》這個詞的例句:
1. 寄仄情懷:寄托着内心的情感和希望。
2. 将希望寄仄于明天:将希望投放到未來。
一些與《寄仄》相關的組詞有:寄托、寄予、寄宿等。
與《寄仄》相近的詞語有:寄托、寄予、歸宿等。
反義詞方面,與《寄仄》相反的詞語包括:損害、遺棄、拒絕等。
以上是關于《寄仄》這個詞的相關信息,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