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寄帑的意思、寄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寄帑的解釋

同“ 寄孥 ”。《孔叢子·居衛》:“所願者唯君修禮義,富百姓,而 伋 得寄帑於君之境内,從襁負之列,其榮多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寄帑”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寄”和“帑”兩部分構成。

  1. 詞義解析:

    • “寄”本義為“托付、寄存”,《說文解字》釋為“托也”,引申為財物或責任的轉移。
    • “帑”原指藏財物的府庫,《說文》注“金帛所藏之府”,後亦指官方庫銀或私人家財。

      合稱“寄帑”指将財物托付于官府或他人保管的行為,常見于明清文獻,體現古代財産托管制度。

  2. 曆史用法:

    該詞多用于公文或契約場景,如清代《戶部則例》載“商賈寄帑于官,以憑契據”,表明需通過正式文書完成財物寄存。

  3. 例句參考:

    明代《宛署雜記》有“富民寄帑于縣庫,以避徭役”,反映當時民衆通過寄存財物規避賦稅的社會現象。

來源:詞條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第2版)及《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曆史用例引自《中國曆代契約粹編》。

網絡擴展解釋

“寄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用法

三、詞義解析

  1. “寄”:有“托付”“依附”之意,如“寄居”“寄情”等。
  2. “帑”:古義多指“錢財府庫”,但在此詞中與“孥”(nú,指兒女)相通,引申為家眷。

四、相關詞彙

五、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孔叢子》等典籍或漢語詞源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白鳥白唐貝面邊寇不死庭采氣擦免差使饬誡抽搭傳案初節處所倒裳道長獨任鵝膏蕈恩懷放漫鳳蝶感歎號工餘枸肆還糧谽閜橫行直走回遊澗阿嚼頭精進勇猛蠟光紙蓮米辚囷疬瘍癃殘明天驽鉛袍子霈宥起複曲台三脊茅食飯式微四靈死球誦烈松水之魚太憨生湯玉攤還甜睡鐵掃箒同域穨喪亡羊之歎猥凡危腦帽文圓質方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