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ored]∶因精神空虛而煩悶
他一閑下來,就感到十分無聊
(2) [menial]∶言行等庸俗或沒有意義而使人生厭
(3) [poor]∶生活窮困,無所依賴
窮餓無聊。——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卧病無聊。——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1).猶無可奈何。《史記·吳王濞列傳》:“王實不病, 漢 繫治使者數輩,以故遂稱病……今王始詐病,及覺,見責急,愈益閉,恐上誅之,計乃無聊。” 宋 蘇轼 《漢高帝論》:“ 呂後 雖悍,亦不忍奪之其子以與姪。 惠帝 既死,而 呂後 始有邪謀,此出於無聊耳。”《金史·完顔素蘭傳》:“ 高琪 本無勳勞,亦無公望,向以畏死故擅誅 明沙虎 ,蓋出無聊耳。” 明 張居正 《看詳戶部進呈揭帖疏》:“而民窮勢蹙,計乃無聊。” 清 顧炎武 《答李子德書》:“若果有此舉,老弟宜力為我設沮止之策,并馳書見示,勿使一時倉卒,而計出於無聊也。”
(2).貧窮無依。 漢 劉向 《列女傳·齊東郭姜》:“争邑相殺,父母無聊。”《晉書·石勒載記下》:“自是 劉 石 禍結,兵戈日交, 河東 弘農 間百姓無聊矣。” 宋 朱彧 《萍洲可談》卷三:“胥無所歸,貧索無聊,悔吾而卒。” 魯迅 《三閑集·在鐘樓上》:“夫面前無飯鍋而覺得無聊,覺得苦痛,人之常情也。”
(3).郁悶;精神空虛。 漢 王逸 《九思·逢尤》:“心煩憒兮意無聊。” 唐 牟融 《客中作》詩:“幾度無聊倍惆悵,臨風搔首獨興哀。”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二:“ 張無垢 亦有《論語絶句》百篇……《顔子簞瓢》曰:‘貧即無聊富即驕, 回 心獨爾樂簞瓢。’” 明 劉兌 《嬌紅記》:“家居無聊,偶思佳麗夜别之言。” 周而複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七:“最近在家裡閑得無聊,弄了兩盆來白相。”
(4).沒有作用;沒有意義而令人生厭。 唐 杜牧 《寄浙東韓乂評事》詩:“無窮塵土無聊事,不得清言解不休。”《新唐書·韋倫傳》:“ 倫 請準直募匠,代無聊之人,繇是役用減鼓鑄多矣。”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一:“此則無聊之語,聊以解嘲。” 張天翼 《包氏父子》四:“這些話真無聊。”
“無聊”是現代漢語中常見的形容詞,其詞義可從以下四個維度解析:
精神空虛狀态 指缺乏寄托或目标而産生的心理空泛感,如“退休後無所事事,頓覺生活無聊”。此義項源于人類對精神充實的需求缺失,常見于描述長期獨處或缺乏社交互動的情境。
言行無意義性 形容缺乏價值或目的的行為言論,如“會議上充斥着無聊的客套話”。該用法多用于批評缺乏實質性内容的社會交際,《現代漢語詞典》将其标注為貶義色彩。
生活乏味體驗 描述單調重複的生活狀态,如“住院期間不能下床,日子過得極其無聊”。此語境多與客觀環境限制相關,常見于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描寫。
無奈情緒表達 古漢語中特指失去依靠的困境,如《晉書》載“窮困無聊,獨恃粥餌”。現代雖少用此義,但在特定語境中仍保留無奈、無助的引申含義。
詞源考據:“無”表否定,“聊”本義為依賴(《說文解字》釋“耳鳴也”,後引申為寄托),二字組合初指物質層面的無依靠狀态,後經語義遷移聚焦精神層面。該詞在20世紀白話文運動後逐漸強化現代語義,成為描述心理狀态的高頻詞彙。
權威引用來源:
“無聊”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指因缺乏興趣或新鮮感而産生的空虛感,表現為:
• 轉換環境(散步/換工作内容)
• 培養新興趣(手工/閱讀)
• 進行創造性活動(寫作/繪畫)
值得注意的是,長期處于強烈無聊感可能指向更深層的心理需求未滿足,此時建議尋求專業心理咨詢。
嗌喉昂黛熬腸刮肚阿育帝蒇事成兆才辭案詞丈答表誕月盜械靛草疊連鈍顔凡鳥飛潛鳳鳴浮槎坩鍋苟美詭狀桓伊笛胡拜昏愎呼牛作馬駕淩見诮大方記覽津送酒婦激枭跽坐口彩棱棱靈清離戎渌波綠帽子麻霞慕顧能近取譬黏贅莆田荞巴奇相屈竭染翰成章熱量人亡政息戎荒攝輔私增送路隨摺填倉日土饅頭菀窳婦人微點威禮無字兒空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