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齕咬 ”。齧咬。 唐 柳宗元 《憎王孫文》序:“猴所過狼籍披攘,木實未熟,輒齕齩投注。”《中國民間故事選·诏三路與南亞斑》:“離開這迷人的地方,心上就像螞蟻在齕咬。”
“龁齩”一詞屬于古漢語中的疊韻聯綿詞,由兩個同義或近義的齒部動作字組成,具體解釋如下:
單字解析:
組合詞義: 二字連用構成雙音節詞,表示反複啃咬、持續齧食的行為,常見于描述動物啃食或人類激烈争鬥的場景。例如古籍中「虎狼龁齩其軀」即用此意象。
使用注意: 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已被“啃咬”“撕咬”等詞替代,僅存于文獻或特殊修辭中。建議查詢《漢語大字典》《故訓彙纂》等工具書獲取更權威釋義。
龁齩(hé yáo)是一個中文詞彙,用來形容牙齒發出刺耳的摩擦聲音。
龁齩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龍”(lóng)是說文解字中的專門部首,“齒”(chǐ)是漢字中的字義部首。根據現代漢字規範總表的統計,龍和齒分别有5個和8個筆畫。
龁齩源于古代人們對牙齒摩擦聲的形象描繪,用于形容摩擦時産生的刺耳聲音。它常常用于描述牙齒之間的摩擦聲。
繁體字“齟齩”(jū yào)也可以表示龁齩的意思。在繁體字中,齬(yú)是齩的獨體形式,齩是由龍和齒組合而成的。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龍的寫法是“為”字的演變形式,齒的寫法則是一口牙齒的形象。
1. 她吃東西時,牙齒之間發出龁齩的聲音。
2. 我聽到他咬緊牙關時的龁齩聲,覺得心裡有些不舒服。
龁齩并沒有常見的組詞用法。
近義詞包括:咬牙切齒、牙關緊閉。
反義詞包括:柔和、悅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