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銘戒的意思、銘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銘戒的解釋

在器物上刻寫的警戒性文辭。 唐 溫庭筠 《病中書懷呈友》詩:“功庸留劍舄,銘戒在槃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銘戒是漢語複合詞,由“銘”與“戒”二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指刻寫于器物或心中的警戒之言,旨在通過銘記訓誡達到自省、規範行為的目的。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内涵及引用來源展開說明:


一、字源與詞典釋義

  1. 銘(míng)

    《說文解字》釋為“記也”,本義指在金屬、石器上镌刻文字,引申為“深刻記住”。如《禮記·祭統》:“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強調銘文的自警功能。

  2. 戒(jiè)

    《說文解字》訓為“警也”,意為告誡、防備,如《論語·季氏》中“君子有三戒”,指行為準則的約束。

  3. 複合義“銘戒”

    結合二者,指将警示之言刻錄留存,以作長期規訓。如《漢語大詞典》釋義:“刻寫警言以自我惕勵”。


二、文化内涵與應用


三、權威文獻參考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收錄“銘戒”詞條,釋義為“刻寫警語以自儆”,體現其作為規範漢語的學術依據。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解析“銘”的“刻記”本義及“戒”的“防患”引申義,佐證複合詞的生成邏輯。

  3.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通過字源考據,印證“銘”“戒”二字的本義與關聯性,支撐詞義演變脈絡。


四、經典用例

楷體示例:古人常鑄“慎獨”二字于器物,作修身銘戒,即《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之實踐。


銘戒融合器物銘刻與精神規訓的雙重屬性,既是中華訓誡文化的物質載體,亦是倫理思想的傳承工具,其釋義根植于字源考據與經典文獻,具有明确的學術依據與文化深度。

網絡擴展解釋

“銘戒”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傳統釋義和現代引申義綜合理解:

一、傳統釋義(核心含義)

指在器物上刻寫的警戒性文辭,用于提醒或警示。該釋義源自古代文獻,如唐代溫庭筠《病中書懷呈友》中“銘戒在槃盂”。其特點包括:

  1. 載體:常見于青銅器、碑碣、盤盂等器物。
  2. 功能:通過文字傳遞道德規範或行為準則,如“功庸留劍舄”暗含對功績與過失的反思。

二、現代引申義

  1. 行為準則的象征
    引申為深刻銘記并遵守某種規範,強調自律意識。例如工作中需“銘戒”職責,保持正直态度。

  2. 特殊飾物(非主流用法)
    部分非權威來源提到其可指:

    • 刻字戒指:内側刻有紀念文字或符號,用于生日、婚禮等場景。
    • 掌蹼配飾:需穿過手指間皮膚佩戴的裝飾物,類似耳釘(此說法權威性較低,需謹慎參考)。

三、詞義辨析

四、使用建議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辭海》或《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拜摺扮會半妝薄眉貝葉文赤鳳來麤良盜啼繁博奉诏咈然輔音字母幹越耕力供餽國君鶴鸾哄鬥紅學後七子畫蛇添足濩铎回觑結彙京原鐵路進攘九地儁穎餽饷了了解人意涼幽幽寥索曆史敏核敏諧甯考農林偏得僻見栖禽人體美三幹撒水拿魚贍恤十二紅詩奴時澍十因樹挂司員溲勃筍輿條痕外臣玩弛望懸五齊舞藝賢喆瀉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