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ol] 〈方〉∶指毛線
用羊毛或兔毛、駝毛等制成的繩。可以編織衣物。《警世通言·崔衙内白鹞招妖》:“解散青絲,剪下一縷,用五彩絨繩結之。” 茅盾 《一個真正的中國人》:“用兩股頭的細絨繩替小小姐結一件襯衫。”
“絨繩”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其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和來源分析:
材質與用途
指用羊毛、兔毛、駝毛等動物纖維制成的柔軟細繩,常用于編織衣物或裝飾品。例如《警世通言》中提到的“五彩絨繩”即為此類用途。
方言中的擴展
在部分方言中(如、8、9提及),可泛指“毛線”,例如用絨繩編織毛衣或紮發辮。
絨繩(rónɡ shénɡ)是由細長的纖維組成,柔軟且具有一定拉力的繩子。它通常用于捆綁物品、制作繩索、維修和裝飾等方面。
絨字由“纟”和“容”兩個部分組成,纟為左手旁,容為右手邊。絨字的筆畫為11畫,纟為3畫,容為8畫。
絨繩一詞最早出現在《康熙字典》中,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絨繩的意義在不同曆史時期可能有所變化,但其基本含義始終保持一緻。
絨繩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絨繩」。
在古代漢字中,絨繩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絨字的寫法為「緛」。
1. 他用絨繩捆綁起了木材。
2. 她的毛衣上有一條絨繩作為裝飾。
絨布、絨毛、繩索、繩子、軟繩。
絨線、線繩。
鐵鍊、金屬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