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豎刀 ”。 春秋 時 齊桓公 的宦官 寺人貂 谀事 桓公 ,頗受寵信。 桓公 卒,諸公子争立, 寺人貂 等恃寵争權,殺群吏,立公子 無虧 , 齊國 因此發生内亂。見《左傳·桓公十七年》。後世用“豎刁”或“豎刀”蔑稱 寺人貂 。亦以泛指閹宦奸臣。《史記·齊太公世家》:“冬十月乙亥, 齊桓公 卒。 易牙 入,與 豎刀 因内寵殺羣吏,立公子 無詭 為君。” 明 潘問奇 《五人墓》詩:“ 豎刁 任挾冰山勢,緹騎俄成紙虎威。”
豎刁(Shù Diāo)是漢語中的一個專有名詞,特指春秋時期齊國的一位著名宦官。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字義分解
合稱指代齊國宦官“豎刁”,以其姓名代指宦官群體中的奸佞之徒。
身份背景
豎刁為齊桓公(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的近侍宦官,為獲寵信自施宮刑入宮,後成為權臣之一(《史記·齊太公世家》)。
亂政典故
豎刁與易牙、開方并稱“齊桓公三佞臣”。桓公病重時,豎刁勾結易牙作亂,囚禁桓公緻其餓死,引發齊國内亂(《左傳·僖公十七年》)。
文獻依據:
《史記·齊太公世家》:“桓公病,五公子各樹黨争立。及桓公卒,遂相攻……桓公屍在床上六十七日,屍蟲出于戶。”
文化符號意義
後世以“豎刁”為喻,批判宦官幹政、谄媚禍國的行為,成為奸宦的代名詞。
例:
明代張岱《夜航船》評:“豎刁自宮以媚君,其身先悖,安能忠乎?”
《漢語大詞典》
定義:“春秋時齊桓公的宦官。為取悅桓公而自宮。後專權亂政。”(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版)
來源: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
《辭源》
釋義:“豎刁,齊桓公時宦官。為逢迎桓公,自施宮刑。桓公卒,與易牙等亂齊。”(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
來源: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辭源》[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豎刁”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豎刁(也作“豎刀”)是春秋時期齊桓公的宦官,原名寺人貂。他因谄媚齊桓公而受寵,掌管内侍及女宮戒令。齊桓公晚年病危時,豎刁與易牙、開方等人發動政變,殺害群臣,擁立公子無虧,導緻齊國陷入内亂。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其與管仲、齊桓公的關聯,可參考《左傳》《史記》等史書原文。
鼇海白蜃謗帖悲抑秉正餅子承宣創新攩護打擾鼎劄渎污恩威并濟二謝翻跟鬥番教高商溝郭光速錧鎋國脈黃金符徽號藿粱甲烷解義金谷友境物悸竦眷識絕代峻法疽腫凱宴科稅渴睡叩關蠟種戾契憫恻匿迹銷聲片饷黔黎請将不如激将情累清齋窮囚耆紳券商省字十裡長亭視問耍飄私赍投隙抵罅脫謬完采無遺析階